當然,留下的教訓也很深刻。救災憑熱情,更憑科學。汶川地震的經驗證明,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專業知識的人士去救災,添亂的成分多於幫忙的成分。尤其在“黃金72小時”,如果因為堵車、擁擠而耽誤救援,由於無知、疏忽而影響工作,其危害不亞於震災。因此,志願者精神與專業精神的有機結合,是今後要繼續探討的課題。
第三,愛心與管理的相結合:在汶川地震後,一面旗幟在廢墟中高高揚起。這就是一面人性的旗幟。在國內,在海外,愛心在奔湧。在美國的華人社會,在各個僑團、在超市、在街頭,退休老人將微薄的退休金捐出,企業家將巨資奉獻,留學生在用網絡宣傳、孩子們在街頭募捐。許多因政見等原因,互不往來甚至是勢同水火的團體站在了一起。來自大陸、港澳、台灣的僑民,都在不約而同地展開救助行動。有著捐助傳統的美國人,也在默默無聞地幫助遠在天邊的中國人。許多人說,那一刻,我們都是汶川人,都是四川人。那一刻,我們更都是中國人,都是地球人。但是,龐大的款物是否高效、完整地送達災民手中?這樣的疑問當時就存在,後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因此,在提高慈善的公信力,加強監督管理方面,中國還任重道遠。
第四,堅毅與踏實精神的結合:在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本報發表社論指出, “多難興邦”,經歷了這麼多的磨難,中國人民會變得更為堅強,更為成熟。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他們將進一步認識“人-社會-自然”的發展規律,并在“環境史”(environmetal history)中人類成長必經的痛苦裡獲取智慧。我們知道,在汶川地震後不久,中國就成功地舉行了北京奧運會。10年過去,中國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的挑戰更複雜,更嚴峻。但是,只要秉持勇敢與堅毅的品性,同時嚴守科學精神,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規律, 就沒有過不了的坎,沒有戰勝不了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