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本東京新宿中央公園,幾名“無家可歸者”在自己的“公寓”前等待救濟過新年。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後,“無家可歸者”數量激增,據統計日本全國有近2萬人,其中東京約為3000人左右。 |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與中國近些年類似,在寬鬆貨幣政策的推動下,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資產價格出現大幅上漲。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激發出日元的活力,但卻損害了日本的出口競爭力。勞動年齡人口1992年達到峰值,之後的增長潛力越來越小。針對僵屍企業所進行的有限的市場出清是日本隨後出現失去的十年的一大標志。財政援助不但沒能恢複經濟增長,反而拖累了官方資產負債表,導致日本成為有史以來負債最多的政府。
香港《南華早報》8月30日載文《中國不會像日本那樣出現“失去的十年”》,文章說,有觀點認為,中國和日本之間存在可怕的相似之處,但是這些相似點是否足以支撑中國的未來已經注定這一結論呢?對日本和中國進行的更深層次的對比會讓人對這一結論心生質疑。
首先,盡管近年來中國的資產價格已經迅速上漲,但其量級仍遠不及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就股票市場而言,上證綜合指數自2009年以來僅上漲80%,在日經指數20世紀80年代末的五倍飈升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同日本這一時期的情況相比,中國房地產和土地市場出現的價格上漲也顯得不值一提。
其次,雖然中國的人口周期已經開始轉變,但其人口老齡化速度只相當於幾十年前的日本。中國一直要到2025年才能達到日本的勞動年齡人口峰值水平。即使其他因素完全對等,如果人口結構惡化速度較慢,那麼給中國的增長潛力和經濟競爭力帶來的壓力也會相對較小。
再者,盡管這兩個國家都經歷了外匯體制變革,但帶來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廣場協議》簽署後,日元持續走高,對美元匯率激增50%,實際有效匯率上漲約30%。這樣一種升值損害了日本的出口,促使日本銀行放寬政策,加速了巨大資產泡沫的形成。
相比之下,中國2015年外匯體制變革已經促使人民幣貶值。如果這種貨幣持續貶值,那麼將支撑起中國的出口和通貨膨脹,并且能從內部抵消某些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