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蚊子、蒼蠅、蟑螂,這些在盛夏活躍的蟲子令中國城市居民苦惱的程度和世界大多數地方的人一樣。但是在中國,一些昆蟲并不被視作害蟲,而被視作寵物——如果它們會鳴叫,那就更是如此。
美國《紐約時報》8月22日載文《很多中國人心中的歌曲來自昆蟲》,文章說,像蟈蟈、蟬、蟋蟀這些鳴蟲在全中國都被人視為寶貝,老人、孩子把它們收集起來裝在籠子或罐子裡,用大米或者葱來喂養它們。人們養蟋蟀還看中其戰鬥能力,一只純種蟋蟀冠軍能值數百美元。但是人們能够花幾美元就在市場從農民手中買到典型的鳴蟲。“如果院子裡沒有蟈蟈的叫聲,那麼夏天就不完整了。”住在四合院裡的北京居民、68歲的王曉明(音)說。
收集鳴蟲的做法據說從兩千年前就開始了。起初,它們被看做能帶來好運的護身符,後來成為帝王妃子的玩伴。
昆蟲根植於中國文化。古代的詩歌稱贊它們歌聲悠揚,很多成語用蟋蟀和螞蚱等昆蟲來比喻繁殖、友誼和時光流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中國同被認為屬於資產階級和墮落的傳統宣戰,養昆蟲的風氣消退了。但是,近年來這一風氣又被像王先生這樣的昆蟲迷們複活。這位中國文學專業的退休教授擔心這一傳統的前景,“年輕人玩手機,而不是玩昆蟲”。
當然,與鳴蟲為伴也有缺點:它們都屬於最短命的寵物。大多數只能存活幾個月時間,甚至最受人寵愛的蟈蟈也將在第一場秋霜來臨之前噤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