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對不起,中國和美國永遠不會成為盟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08:32:59


 
  一些事件很快證實了北京最害怕的事情。隨著蘇聯成為歷史,華盛頓的實力和影響力(尤其是在涉及軍事實力的時候)似乎是無敵的。美國的武裝力量(在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就明顯展露出來)是薩達姆•侯賽因這類主要裝備著蘇式武器的軍隊所無法對抗的,即便薩達姆的這些武器與中國的武器相比在許多領域也占據了很大優勢。正如多產的國防評論員羅伯特•法利對為何中國注定面臨問題作出的解釋:“軍隊的質量與數量之間的平衡歷史上反複過多次。在中國內戰和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利用數量優勢和戰術有效性戰勝(或至少戰平)了技術更先進的對手。在越南,關鍵的反介入技術的運用幫助阻擋了美軍的空襲。從歷史觀點上說,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度希望數量優勢有助於它與一個超級大國在戰場上打個平手,但美國牽頭的聯軍在打擊數量上占優勢的伊拉克軍隊時就像用一把熱氣騰騰的刀切黃油一樣輕而易舉。伊拉克戰爭表明,至少就常規戰爭戰鬥而言,平衡的砝碼已大大傾向於技術一方。對海灣戰爭的領悟幫助推動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進程。特別是在空軍和海軍中,中國立即采取行動更新軍事技術,基本做法是購買最先進的俄羅斯武器裝備。由於現金短缺,俄羅斯急於達成交易,而不怎麼擔心技術轉讓的長期後果。中國還試圖獲取來自歐洲的軍事技術。最終,中國還加緊研發自己的先進武器。”

  實際上,中國對第一次海灣戰爭的反應表明了北京的擔憂:一旦要與華盛頓一決勝負,技術上的落後令北京感到憂心。正如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成斌表述的:美國比中國在軍事上領先幾十年。

  “中國從第一次海灣戰爭中汲取的技術教訓是要大大重視精確制導彈藥。雖然後者在使用的武器總量中僅占8%,但據說摧毀了40%的高價值目標。此類武器利用不同的制導系統,可以從不同平台發射出去,而且通常是遠距離發射。它們是讓打仗變得更昂貴、更致命的一個主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沒有任何此類武器。成斌接著說:

  “最後一個戰術和技術教訓是要高度重視空戰和電子戰的重要性。例如,在海灣戰爭中,有人注意到美國動用了約70顆衛星來對付伊拉克。據中國人民解放軍估計,這些衛星向美國提供了約90%的戰略情報和大量的目標命中信息。在給聯軍傳遞的所有數據中,約70%是由空中系統承擔的。利用空域的能力被視為美國牽頭的聯軍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雖然對漫不經心的地緣政治觀察家而言初露頭角的美中競爭似乎只是一個新現象,但這兩大國的關系遭遇一些挫折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實際上,從1995至1996年台海危機到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的一系列事件只是增強了中國對下述簡單事實的日益擔心:華盛頓和北京在整個亞洲擁有極為不同的戰略利益,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華盛頓極可能主宰任何動態衝突。難怪北京要制造諸如“航母殺手”導彈、“反衛星”武器之類的撒手鐧。(作者哈裡•卡齊亞尼斯系美國國家利益中心國防政策資深研究員、《國家利益》雜志主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