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聚焦減債避險 中國謀求可持續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12 09:06:37


 
  在經濟L型運行周期中,地區、行業和企業必然出現分化,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脫穎而出得到“八”的好處;資源將會被注入這些前景光明的局部,得到高效配置。股市、匯市、樓市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規律。股市本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不為拆解實體經濟債務危機,更不為套現;樓市、匯市也要更多回到服務於人的生活的基本功能定位上。中國在結構改革、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涉及就業和債務問題,此時長痛不如短痛;對“僵屍企業”清盤將釋放信貸、土地等稀缺資源,不動輒搞“債轉股”和“拉郎配”式重組自欺欺人;保人不保企讓就業者看到希望。

  這些信號與一些西方觀察形成呼應。法國外貿銀行5月6日發布的《中國企業監察》報告稱,與全球同產業相比,中國企業整體杠杆水平較低(約86%,遠低於全球的152%),但償貸能力和籌資風險均高於全球,新、舊產業呈現兩極化態勢。該行專家指出,“中國房地產公司有近三分之一的僵屍企業,房地產行業從'發動機'變成了'野獸',但仍在積極增長”;材料與金屬、化工、道路建造商的償債能力遜於全球,不過仍有較高利潤率。而與舊產業相比,中國新產業企業的債務情況全然不同:盡管普遍存在籌資風險,短期債務占比較高,但該類行業更強的償債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正令全球投資者蜂擁而至,其中以航空、旅游、醫療保健等行業的表現最為強勁。

  既然來自中國國內的權威解讀已亮明了施政者基於上述情形的改革策略,那麼就可以再次回到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上來:潛力足、韌性強、回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裡去”。在L型周期內,全球投資者應對中國結構改革有起碼信心,抓住共享共贏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