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吳胡之辯,意義更在“鷹鴿”之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19 12:27:39


 
  難道只有打才是“革命派、硬骨頭”,否則就是“投降派、軟骨頭”? 中國軍事名著《孫子兵法》中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說,意思是最佳的戰爭方式是以謀略挫敗敵方,不戰而屈人之兵,最下等的方式才是攻城奪寨。可見真正的軍人,也并非喜歡刺刀見紅,而追求的是兵不血刃。毛澤東也提出游擊戰十六字訣,推崇的是“敵進我退”,而不是以“敵進我進,針鋒相對”。

  所以,吳胡之辯所引發的“軟硬之爭”,能够讓中國普羅大衆,特別是網絡上“喊打喊殺”的激情網民們,以及站在他們背後的媒體,能更客觀地看待與冷靜地分析中國面對的國際大勢,更清晰中國的應對實力與外交政策,以減少非理性思維與衝動性發聲,這是吳胡之辯的現實意義。

  另外,就胡錫進給吳建民的回應文章本身而言,重點不是談中國外交的軟硬,而是談對中國外交政策不同觀點的包容,要能接納媒體上與“外交部基調”有距離的言論。盡管我們對《環時》的許多觀點不能苟同,但頗為認同胡錫進的這一說法,因為這是廣開言路,廣納民智之舉,是言論自由,思想多元的具體呈現。因此吳建民及其各級官員對媒體的“很極端的”文章應該有包容精神;那麼吳建民的外交思維,作為一種觀點,也應該在胡錫進及其“鷹派”的包容之列。

  此次吳胡之辯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評說,沒有被有關部門删貼封殺,值得點贊。要知道,外交事務最高決策權在中央,議論其“軟或硬”,并非如以往媒體指責“天價蝦”、“天價魚”一般來得那麼隨意。如果能由此形成一種開明的輿論氛圍,民間和媒體能對中國的外交方針展開探討、爭論, “理越辯越明”,這將是吳胡之辯帶來的又一層收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