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往來的熱絡,既是國際形勢發展使然,也是彼此共同的需要。
經濟上,中歐雙方有很強的互補性。學者將經貿關系比作中歐關系的壓艙石和火車頭,可見其重要地位。的確,這邊有先進的技術、成熟的市場經濟,但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需求不足、失業率高、經濟增長乏力;那邊則有巨大的市場,中高速的經濟增長,與積累的一定資金。當中國的“一帶一路”與“十三五規劃”遇上歐盟的“戰略投資計劃(容克計劃)”,當“中國制造2025”遇上“德國工業4.0”、“新工業法國”、“英國制造2050”,當“買買買”的中國游客遇上“高大上”的“歐洲制造”……雙方戰略對接和優勢互補,給彼此經濟發展都帶來積極影響。
更深層次上,“中國始終把歐洲視為多極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極,歐洲開始更加客觀平和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崛起”(王毅語)。自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體制壽終正寢,世界正經歷著一個重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而其間的主綫便是單極與多極之爭。進入新世紀,實力發展到一個新高峰的美國大肆推行單邊主義,主導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將中東舊有的平衡打破了。隨著大批難民的湧入,作為美國的“鐵杆盟友”歐洲,卻在為這幾場戰爭的災難性後果“埋單”。顯然,歐洲與中國都贊成世界的多極化。自從美國2010年宣布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國與歐洲的關系全面加強,已跳出美國及其亞洲盟友設置的包圍圈。而在面對中國時,美歐立場也出現細微差別,如去年,多個歐盟重要成員國忽略華盛頓的呼籲,成為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
如此看來,歐盟完全不必糾結於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不僅有利於未來歐盟內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也有助於中歐之間進一步打開雙方的市場准入大門,帶動彼此在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盡管中歐政治制度理念不同,但雙方務實合作的契合點頗多。而作為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中歐之間還有著更多“情緣”——“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習近平提出的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夥伴關系必然使雙方的關系高潮過後還是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