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性別結構的失衡導致部分育齡人口難以組建家庭 |
中評社香港2月26日電/同樣是“剩下”,但兩者卻有本質區別。城市剩女是“主動選擇”的結果,農村剩男則是被動的無奈。與城市剩女不同,農村剩男多是低學歷、低能力、低收入,且家庭文化熏陶缺失、家庭經濟拮據。
美國《僑報》2月23日載文《要“勝男”不要“剩男”》,文章說,一個現實的大背景是,中國農村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衡,造成了男多女少。尤其“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觀念影響下,越來越多“村裡的小芳”奔向城市。當一個個“小芳”飛上枝頭,“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哲學,讓農村姑娘“身價”接連高攀。
在農村婚姻平台上,女方占據絕對優勢,她們可以對男方“硬件”及“軟件”設置門檻。選拔結果無非是,良好經濟基礎、有一技之長的男性,往往能够順利脫單;家庭負擔重、個人收入低、缺乏技術者,自然被淘汰。後者為圓脫單夢,一再降低擇偶標准。昔日不受待見的寡婦成為香餑餑,身體殘疾、智力缺陷的女性家也被踏破門檻。更有甚者,昔日的舊習俗重現,一些剩男通過兄妻弟婚的“轉房”結束單身。
即便如此,農村剩男問題仍未得到緩解。隨著1990年代出生的農村男性逐步進入適婚年齡,農村剩男的隊伍可能會越來越大。這個問題絕不是個人危機。剩男問題不根除,不但會影響中國未來經濟活力,還會引發人口販賣、性犯罪等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邁進小康,這絕不是全面的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