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培植創新基因 中國需要“博雅教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04 21:50:50


 
  然而,以美國為首的工業發達國家,博雅教育思想根基深固,不但沒有因工業化的衝擊而消弭,反而在不斷的論辯與改革實踐(如《耶魯報告》、“芝加哥計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等)過程中,被確立為教育系統的基礎與核心,以引導專業實用教育的開展實行。依矽穀研究者和矽穀創業成功人士所見,矽穀的形成崛起便是得益於博雅教育。

  反觀中國,自古以來也不乏全人教育的思想精華。《易經》中有“君子多識前言往行,已蓄其德”,《論語》中有“君子不器”等。然而,中國的教育制度始終受到社會體制、文化和歷史的制約,平等、獨立、自由的觀念缺乏穩固根基,博雅教育便不可能得到廣泛深入發展。盡管“學而優則仕”的鄉土教育觀念和“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促進了階層流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終其功能,是犧牲個體的自由人格和獨立批判精神,以鞏固社會威權等級制度。中共建國之後,教育體系的改革深受前蘇聯模式的影響,形成了以知識和“應試”為中心的教育體系。

  盡管內容有所不同,在形式和功能上,這套教育體系與封建科舉制極為相似,也不斷受到詬病。實際上,中國社會精英也一直努力摸索“人才”的定義和培養人才的有效模式,但多年來,著重於技能訓練而非獨立人格培養的內核并無實質性改變。缺乏獨立人格的培養,產出的就是對謀生之外的事物缺乏廣泛深厚的興趣,對生命的價值和社會的發展無暇或惰於思考的“工具人”。按照《烏合之衆》作者勒龐的分析,這樣的人尚不可能守衛社會道德底綫,又如何指望他們建立以真知灼見、開拓精神為基礎的創新型社會?

  盡管“素質教育”已然出現在中國教育改革的設計圖裡,但依目前的內容與效果看,也不過是功利主義思維下對博雅教育的膚淺模仿,只得其“形”、未得其“實”。杜維明先生曾指出,沒有深厚的人文學作為基礎,素質教育是沒辦法發展的。

  在中國真正實現博雅教育,需深入挖掘梳理傳統(包括西方和中國傳統)中的精神文化資源,作為博雅教育的人文學根基。這個打根基的工作千萬急功近利不得,需像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那樣,耐心花費幾十乃至上百年的時間去摸索、討論、實踐、積累和辨別。最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應該由這個人文根基來決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