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美國福布斯網站曾為“中國制造”找了個“兄弟”——“中國購買”。 |
中評社香港11月17日電/繼“新常態”後,“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再成熱詞,“一帶一路”計劃引發關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以往有何不同?機遇與風險何在?在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度中國高峰論壇上,“中國企業全球投資新機遇”環節引發不少關注,英國《金融時報》華南記者迪米(Demetri SEVASTOPULO)首先拋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如今中國公司走出去會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
英國《金融時報》11月14日載文《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何少有成功?》,文章說,瑞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高挺肯定海外投資是一個趨勢,中國企業是隨著整體經濟結構而逐漸擴張;而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誕生的國際貿易,也意味著商業銀行等金融行業走出去有更多空間。其次,他認為製造業尤其大量民營企業已經有海外投資,最後他強調中國本身市場的大小就是優勢,最終很多海外投資還是想“引進來”。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黃益平指出,中國海外投資碰到了更大的歷史性機遇,未來十年增長會更快,他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三方面因素。第一,中國經濟從人均GDP300美金到現在7000美金,成本提高,經濟發展,過去很多有競爭力的產業做不下去了,需要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地方,所以很多低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紛紛往外走。第二,“三中全會”全面經濟改革中,金融改革一塊涉及資本項目開放,他認為這意味著過去這種寬進嚴出的資本項目管制的方式即將改變,到海外去投資可能成為一個很大的潮流;而隨著資本項目開放,匯率變得更加靈活,企業在對外投資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最後,黃益平認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是重要的經濟戰略,如果政府認真實施,會意味著有很多往外走的機會。在北京APEC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中國未來十年對外投資達到1.25萬億美元。黃益平認為這一數字十分保守,原因在於過去十年外匯儲備增加了3萬多億美元,如果其中的一部分不再是外匯儲備積累而轉化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那麼中國對外投資會出現更大幅度的增長。
海外投資看起來很美,機遇就在眼前,但是風險也同時存在。哈佛商學院副教授Christopher MARQUIS認為即使很成功的企業,其實到美國也很難,需要克服文化、社會等挑戰,這一過程可能需要八九年時間。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莎拉•馬爾可塔(Sara MARCHETTA)指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量極大,但這一數字與歐洲在中國投資並不匹配,中國也並沒有將太多投資放在歐洲,盡管中國在歐洲的投資已經增長。她表示未來中歐除了雙邊的貿易協議之外,可能會有一些自貿區的協議來推動中國和歐盟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