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政策不再是“GDP掛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20 09:09:22


 
  非經濟學者可能認為,經濟增長沒有什麼了不起。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持續一段時期的高增長,是爭取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即使是一個發達國家,也需要取得相當的增長來維持就業。

  以中國來說,鄧小平表示,他實行經濟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取得高增長,這讓一些人先富起來,並最終建設一個小康社會。結果,鄧小平以後的歷屆中國領導人,都明顯地實行了高增長的經濟政策。因此,當中國的經濟增長於1997年,因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而放緩時,總理朱熔基就高呼“保八”。

  10年後,中國經濟(已更國際化)又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衝擊。總理溫家寶倉促推出了4萬億的大規模經濟刺激配套。經濟增長在2010年迅速回彈。

  可以說,中國領導人長期實行促進增長的政策,並年複一年地取得輝煌的成績,本身也無可避免的因此“嗜GDP增長成癮”,形成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所說的GDP崇拜。

  有GNP癖的,不單只是中國領導人。1970年代中期,當新加坡日益繁榮和享有更好物質生活時,已故外交部長拉惹勒南便警告新加坡人,不要掉入沉溺於經濟增長的“國民生產總值主義”(GNPism)。

  戰後的日本也有其自身的“國民生產總值主義”現象。日本決策者也走上“不惜代價的增長”的道路,直到“泡沫”在1990年代初期出現。在經濟高增長時期,東京是個污染的城市。

  在GDP/GNP崇拜上,中國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方政府甚至比中央政府更努力追求GDP增長。他們盲目的借貸和盲目的投資,目的只是為了推高地方的經濟產量,幾乎完全不考慮環境成本和其他負面社會效應。這是因為GDP增長,是地方官員表現的最重要關鍵績效指標(KPI),他們的擢升就看當地的GDP增長。

  因此,北京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降低了GDP增長的重要性,是明智的做法。從長遠和從環境及社會的觀點來看,這將讓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更可持續。這將對中國有利,也對區域有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