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這條戰綫上已經兌現了承諾,因為它放棄了已經成功地指導國家經濟發展超過30年的一個增長模式。它認識到,有必要放棄主要集中在以出口和投資為主導的生產(通過製造業)方面的模式,切換到一個以私人消費(通過服務業)為導向的模式。這種變化將給中國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之避免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這一陷阱之所以使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陷於困境,正是因為其政策制定者誤認為,早期起飛階段的增長策略足以使之獲得發達國家地位。
美國和中國的情況並不存在於真空之中。中美兩國的相互依賴關系將兩者綁在一起,難解難分。接下來的問題是,兩種不同的政策策略——美國的停滯不前和中國的再平衡——的後果是什麼。
其結果很可能是“不對稱的再平衡”。隨著中國改變經濟模式,它會從盈餘儲蓄轉移到儲蓄吸收——動用其資產為社會保障網融資,從而緩和恐懼驅動下的預防性家庭儲蓄。相反,美國卻似乎有意維持目前的路綫——即認為,過去行之有效的低儲蓄、超額消費模式將繼續在未來順利運作。
要調和這兩種方法就會產生後果。隨著中國調整盈餘儲蓄來養活自己的公民,剩下來用於支持儲蓄不足的美國人的儲蓄就會較少。這很可能會影響到美國吸引外國資金的條件,從而導致美元走軟,利率上升,通脹上升,或所有三者的某種組合。作為回應,美國的經濟逆風會刮得更猛烈。
人們常說,危機絕不應該被浪費掉:政治家、決策者和監管者應該積極面對水深火熱的時刻,承擔起結構修複的重擔。中國看來是在這樣做。美國卻沒有。相互依賴指向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美國即將被困在綫性思維的危險之中。(作者斯蒂芬•羅奇系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