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房私有化之前,中國沒有房地產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說,信貸擴張可以視為金融深化而非會帶來嚴重的債務問題。
信貸繁榮也不是天生就是個問題。雖然幾乎所有的金融危機前都出現了信貸繁榮,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報告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信貸繁榮造成金融危機。
再者,看衰中國者不必對其經濟能否擺脫信貸問題那麼悲觀。投資類型的結構性調整受到重視(重視促進經濟增長的項目而非購買土地)、改善經營條件以及房地產價格更加穩定,讓人有理由相信信貸驟增將平息下來。
悲觀者還可以放心的是,除了債務驟增,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常見風險因素幾乎沒有。其經常項目順差為GDP的2%,外債僅為GDP的10%,外匯儲備為GDP的40%,貨幣估值合理,如果不是偏低的話。
中國經濟還因其國民儲蓄率在經濟大國中最高而繼續受益。儘管最近地方政府負債激增,但是政府相對來說是平衡健康的。
中國不會發生金融危機,但是金融資源會發生慢出血,銀行不良貸款將增加。日趨頻繁的債券市場和影子銀行市場違約現象也將發生。這個過程將非常混亂,但是不可能讓經濟脫軌。
真正的問題是,政府是否能夠推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一攬子計劃中所包含的提高生產率的改革來止血,抑或是讓金融體系和經濟慢慢流血而亡。(作者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黃育川和坎寧•博斯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