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必須打破產能過剩怪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28 10:33:27


 
  產能過剩不是新話語,但近年才開始進入中國官方決策核心議程。值得一提的是,習李政府的首次中央經濟會議之上,對於產能過剩不可不謂重視,強調“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對比之下,胡溫時代的宏觀調控往往糾結於經濟冷熱問題,這並非當時沒有產能過剩,而是因為產能問題被國內消費以及對外出口所掩蓋。

  換而言之,如果說過去產能過剩只是一個可能隱患,如今則已經成為會隨時爆發的定時炸彈,近年產能過剩的數據攀升頗能說明問題。根據經濟學者劉海影對全球214個國家經濟數據的研究,過剩產能對經濟增長具有重要影響,低過剩產能國家平均經濟增速是高過剩產能國家的3倍。根據他的研究,韓國在1996年過剩產能超過了30%的門檻線,隨後1997年東南亞危機爆發,韓國經濟遭遇重創;對比中國,在2008年之前的過剩產能已經比較嚴重,大約在23%左右,2008年之後過剩產能飆升,到2012年年底已經超過32%,去年則繼續上行。

  經濟有其規律,任何短暫的狂歡終究會面臨漫長的償付。中國產能過剩率的攀升,對應著是四萬億刺激政策以及國內巨量投資。近年債務風險引發關注,但我始終強調,實體層面的產能過剩也就是金融層面的債務累積,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三塊看似獨立的問題正是是中國經濟症結的三位一體,其最終結果則導致經濟系統性風險的加大。

  解鈴還須系鈴人。如果產能過剩的增長慣性在於地方政府的增長衝動,那麼“宏觀過熱,調控民企”的老路注定無功而返。對應當下的經濟形勢,承認過剩產能根源所在,消化吸收過剩產能將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那就意味著兩條出路,那就是化解存量消除增量,一方面必須允許甚至鼓勵有序破產程序,讓不再具有經濟合理性的企業出清,另一方面則應該進一步約束地方政府對於經濟的介入,這也關係未來中國社會規則與法治重塑的方方面面。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