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政府管控讓中國經濟遠離“雷曼時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23 08:04:04


 
  去年6月,中國央行策劃了一場“錢荒”,而後在去年下半年聽任貨幣市場利率逐步走高。這是在告訴商業銀行要更為謹慎的放貸,告訴企業要減少對廉價信貸的依賴。

  通過聽任超日太陽能本月不如期償付債券利息(這是當代中國債券市場發生的首次真正違約),監管部門又向投資者傳達了一條信息:他們不能指望政府出面紓困。監管部門希望,這會迫使投資者更為謹慎地評估風險,以免將資金投入不值得投資的企業。

  第三,人們有理由謹慎樂觀地認為,中國的去杠杆過程導致的將是經濟放緩、而非崩盤。中國政府仍掌握著本國經濟的重要杠杆(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利率、匯率和銀行放貸仍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這種掌控程度肯定令任何發達經濟體的政府望塵莫及。

  政府控制是中國陷入眼下困境的一個原因:太多的廉價信貸流入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

  然而,在努力擺脫困境時,政府控制也有其優勢。如同去年啟動去杠杆過程一樣,過去一個月裡,中國央行念了“鬆箍咒”,放鬆了貨幣環境。7天期質押式回購利率(衡量短期流動性的一個指標)從今年初的水平下跌了220個基點,至2.9%。這並不意味著去杠杆過程已經結束,但它是一個緩衝,旨在幫助企業度過痛苦時期。

  另外,中國政府在讓投資者認識道德風險這一概念方面一直是有選擇性的。在聽任民營企業倒閉的同時,它卻為國有企業兜底。這種做法如果持續太長時間,會變得非常令人擔憂——最終,中國不得不允許境況不佳的國有企業破產。但相對於休克療法,一點一點地“放氣”要更加可取。

  關於中國的雷曼時刻,就說到這裡。中國的企業困境看上去更像是一波緩慢和有管控的去杠杆浪潮,而非一場突如其來和不該有的金融海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