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概股”再受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12 09:54:56


 
  美國證交會要求得到中國的審計底稿,但各大國際審計機構的中國分支拒絕交出這些文件,稱這麼做將違反中國的保密法律。但美國證交會指控審計機構未能遵守美國的要求,違反了證券法規。審計機構最遲可在本周提出上訴。在看不到解決辦法的情況下,投資者準備迎接中國上市公司從美國股市大批退市。
 
 然而,面對這一切不利因素,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竟然再度受到追捧。去年有8家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其中大部分在交易首日上漲10%以上。另有數十家公司在排隊,爭取今年在美國上市。根據彭博(Bloomberg)的一個指數,在美國上市的55只最大中國股票的股價在過去兩年裡上漲18%。
 
  如何解釋這種復甦?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整體質量肯定比過去更好。
 
  然而,投資者沒有認真重視兩個令人不安的可能性。首先,始於2012年的監管糾紛可能會進一步惡化。1月,美國證交會的一名行政法官下令暫停四大審計機構中國分支在美國提供審計服務6個月。
 
  雖然這一決定可能被拖延兩年,以便完成上訴程序,但過去兩年的情況讓人很難對中國和美國監管機構達成妥協感到樂觀。美方仍堅持要求獲得中國的審計底稿,而中方仍堅稱底稿是國家機密。
 
  其次,審計糾紛也提醒人們,在美國上市的一些最受歡迎的中國股票在法律上打擦邊球。因為中國對互聯網行業的外國投資實行限制,中國高科技公司在美國上市的是“可變利益實體”(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VIE)。美國股東與這些公司之間的關係屬於合同義務(比如貸款協議),而不是作為企業的實際擁有者。這是一個規避中國規則的巧妙架構。然而,這種架構也可能在壓力之下崩潰——要麼是因為中國公司選擇忽略協議,要麼是因為中國監管機構認為自己受夠了這種詭計。
 
  無論在什麼地方,承擔風險都是投資者的“天職”。但投資於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仍是一件特別危險的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