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當醫生成了烈士 中國醫療體制怎麼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4 09:22:26


 
  社會輿論往往把醫護人員遭遇暴力的原因,指向“醫患矛盾(醫生與患者的矛盾)”,溫嶺殺醫的後續討論中也都圍繞於“醫患矛盾”。這話固然沒錯,但是古今中外任何衝突不都是因為雙方有矛盾嗎?這種解釋的意義不大,而且似有替施暴者開脫之嫌。

  那醫患矛盾尖銳化原因何在?原因千頭萬緒,可能包括醫德下滑、醫生收紅包、市場經濟下醫患關係成了缺少人情味的商業交易,也可能包括醫學教學問題,但總體而言還是投入不夠與管理不夠科學精細。

  原衛生部部長陳竺去年9月在公開發言中說,中國的衛生費用占GDP比重僅為5.1%,即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8.1%),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平均6.2%)。

  與此同時,中國的醫院能夠不斷擴建,先進儀器持續引進,靠的就是市場的機制,“以藥養醫”來補貼醫療體系與醫護人員支出。而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很短時間內“全心全力謀發展”,也有賴於將部分公共服務:住房、教育、醫療推向市場,讓人民各顯神通去解決。

  為了搶速度發展而給社會造成傷害,欠賬總是要還的。高房價如今已成為經濟穩定與社會和諧的威脅,教育投入過去幾年有了提高,醫改與醫保安全網建設也已起步,但顯然還很不夠。

  醫患是人與人之間最親密,最需要互信,又是最脆弱的關係。曾經救死扶傷備受尊崇的醫生職業,成了備受詬病的“高危行業”,這是前一階段過度重視經濟建設、忽視社會建設造成的代價。而在另一方面,因為法治不彰與法治公信力不足,弱勢者出現“權力焦慮症”;公權力強悍,但遇到有人鬧事卻可能理不直氣不壯,加上輿論有時對暴民行為表示同情,這都是社會暴戾之氣上揚的原因。

  走出困境的方法,在於政府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在於改革,也在於政府與民眾毫不含糊、不帶條件地強調暴力絕不能容忍,執行私法絕不能接受。

  47歲的王雲傑醫生在逝世當天,他女兒還差一天就滿18歲了。當天,有精神病前科的病患連恩青拿出榔頭擊向王醫生的頭部,隨後手持匕首,向醫生前胸刺了七刀。

  談到一系列“傷醫”事件,朋友對我說:“醫生需要被當成烈士申報”,“很荒謬也很可憐”。

  這是體制機制與社會都出了毛病。人的病,醫生治,社會的病呢?只能是大家集體自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