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5日電/6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如何才能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發展和顯績,當然指速度、總量、效益,指GDP、投資、消費、財政和居民收入等看得見、摸得著的內容。而基礎和潛績,則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長期科學發展的潛力。在民生改善方面,可以考察城鄉居民收入比、多等分居民收入中的高低差以及工資中位數,考察平均預期壽命、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人均住房面積、單位人口所擁有的社會服務床位數以及失業率等;在社會進步方面,可以考察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產業增加值所占比重,考察與單位人口相比較的刑事案件發生率,工傷、火災、各項安全事故的發生率等;在生態效益方面,可以考察單位GDP能耗、單位GDP水耗、單位GDP占地用地,考察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以及空氣質量達標率、地表水達標率、綠化達標率、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等。
總之,改進考核方法手段,可以觀察的領域和參考的指標很多。但更為重要的是,所依據的指標必須真實準確、沒有水分;要在幹部隊伍中進一步強調樹立“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的理念;要看指標但不唯指標,更重要的是,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最大程度地聽取民眾聲音,並使其在評價考核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如果不能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無論以什麼論英雄,都難以避免“簡單以GDP論英雄”所帶來的那些負面效應。因為,GDP本身並沒有原罪;而簡單以GDP論英雄,並不是GDP的錯。
GDP是什麼?它是一個統計指標。因為可以反映一定時期內社會新創造的價值,所以它是一個“偉大的發明(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語)”。任何一個統計指標都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但也只能說明一定的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都計算GDP,大家只是以一個公認的標準來反映和比較各自在同樣時間內創造的價值,而未必簡單以GDP論英雄。即使要按這個指標及其派生指標進行一些排序,也並不會因此就帶來數據上的弄虛作假,因為這種排序的目的,只是為了反映實際情況,而不是據此決定如何評判相關者的政績,乃至決定其升遷。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GDP承受了一個統計指標難以承受的重壓。因為GDP成為各級政府的標誌性指標,既反映著所謂政績,更決定著一些官員的升遷,所以,就有人為了它的增長而不擇手段。有的地方為了GDP而不計其他,如把一座遠未到使用年限的建築推倒了重建,投資額有了,GDP也有了,增量和增速都有了,但存量並沒有增加多少,甚至還污染了環境,浪費了資源和能源。
所以,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第一不是要羅列GDP的多少罪狀,GDP沒有原罪,它只是一個統計指標;第二也不是要找出一個所謂更科學的、包打天下的、說明一切問題的、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指標來替代它,這樣的指標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第一,是要使我們的指標體系更加科學。既看顯績,也看潛績;既看增量,也看存量;既看總量,也看結構;既看速度,也看效益;既看經濟,也看其他;既看指標,也看民意……第二,是要從民主法治、體制機制和考核方式入手,來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可信。既要盡最大努力降低實事求是的代價,更要讓弄虛作假的受益者付出其付不起的代價。做不到這一點,換100個指標也難以避免GDP遭遇的尷尬和不白之冤。
(消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