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9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1月25日載文《習近平的十年》,摘要如下:
胡錦濤與習近平的權力交接進行得很順利。這是中國政治成熟性增強的標誌。
胡錦濤主席執政的十年裡,中國人均實際GDP的年增長率為9.9%。中國占全球經濟總增長的25%,現在中國對於很多基礎商品的年消費量約占全球總量的一半。當今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問題或許是,中國的經濟奇跡能否在習近平執政的十年得以延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顯示,這個奇跡還將繼續,但是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對此並不贊同,中國重新崛起為一個全球經濟大國到現在為止很容易理解。自鄧小平1978年實施改革之後,中國經濟對國內和國際市場開放,中國已經進入一個與幾十年前的日本和韓國相仿的經濟趕超過程。
下一個十年的問題是,這種增長過程是否將證明是自我局限的,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歷顯示,有一天這個問題將會實實在在地出現。城市中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將耗盡,製造業增長率將達到巔峰,從其他國家引進先進技術的能力將枯竭。這時,經濟減速就變得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和減速多少。
最近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使一些經濟學家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變得悲觀。儘管中國成功地保持住了實際GDP的增長率,但是在2008年之後,政府只是通過提高經濟中固定投資額所占的比重來補償淨貿易下降的份額和家庭消費的疲軟表現。固定投資額現在約占GDP的50%左右,而消費僅占35%。
以任何國際標準來衡量,這些都是非同尋常的數字,顯著超過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經濟奇跡時期的投資額。因此,確實有理由擔心。在英國隆巴德街研究所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查爾斯-杜馬指出,單位額外投資所實現的額外產出最近幾年一直在減少,顯示投資回報率正在下降。他認為存在著巨額的過度投資,而且估算出GDP中固定投資額的理想比例僅為33%至34%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