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5日電/環球時報編譯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造船廠“沉沒”的訂單。內容如下:
行業數據顯示,自內地海運繁榮以來,中國造船業正走向近10年來訂單情況最糟的一年。船運經紀人說,包括產能過剩、籌資困難、運價低等多種因素,打消了船主購置新船的念頭。
“過去幾年的新增噸位衝擊了三大市場———普通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產能超過貨運量,壓低了運費。”一名香港船運經紀人說。歐洲和北美的經濟狀況以及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也抑制了需求。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隨後採取的貨幣緊縮措施使得船主籌措資金購置新船更加困難。
英國船運經紀機構克拉克森本月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頭6個月中國造船廠僅拿到182艘船的訂單,而去年為561艘,頂峰時為2007年的2036艘。從噸位上看,中國造船廠今年1至6月確保的訂單為300萬修正總噸,2007年的峰值為3254萬修正總噸。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去年180家造船廠中有46家沒有出產1艘船。
受影響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是江蘇,那裡有很多大型造船廠,包括中國最大的中國熔盛重工。該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該省造船廠共收到72艘船的訂單,同比下降61.7%。熔盛重工確認,今年前6個月沒能拿到1張訂單。上一張訂單是去年12月初香港的全球船運聯盟訂購的10艘同樣載重的油輪。該公司期望下半年會好些。“好消息是,我們現在有些未定的訂單,還沒準備公布。”熔盛重工的發言人說。
華光海運的總裁蒂姆.赫胥黎說,“有分析師稱2012年90%的內地造船廠沒有接到新訂單,有28%從2009年起就沒有拿到過新訂單。如今造船價格不能維持收支平衡,很多私營造船廠停工、轉向船舶修理或拆卸。”“那些國有大型造船廠,雖然有的訂單還正常,但同樣受到影響。它們可能縮減生產規模,轉向一些還有需求的新業務,這樣就能幸存下來。”(作者基思.沃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