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轉變經濟結構,應善待民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09 09:41:16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新加坡《海峽時報》7月6日載文《為什麼中國不能調整》,摘要如下:

  中國目前的經濟放緩原因眾多:歐洲的金融風暴、美國踉踉蹌蹌的復甦以及虛弱的國內投資增長,都是爛熟於耳的因素。由於出口和投資分別占據GDP增長的30%和40%,中國經濟尤其容易受到外部需求減弱和不良貸款累積的傷害。

  然而,中國對這些因素的脆弱性昭示更深層次的制度性問題。如果解除不了這些根本束縛,中國的新消費型增長模式只能是紙上談兵。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以及中國高官,長久以來都認同過度投資和過低消費造成的結構性脆弱。而且近10年,中國一直感到需要進行調整經濟模式的改革。

  中國宏觀經濟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因國內需求不足導致的增長過度依賴出口。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中國缺乏消費自產商品的購買力。如果這一觀點正確的話,辦法一目了然。中國可以通過增加居民收入解決經濟不平衡。這樣,大家就可以消費更多,也就降低了經濟對出口的依賴。

  但對中國過度依賴出口還有另一個解釋,與其政治和經濟制度有關。具體來說,依賴出口部分反映了在中國做生意難度很高。官員腐敗、財產權缺乏保障、嚴苛的監管、鬆散的支付紀律、糟糕的後勤和分配、隨處可見的山寨以及其他盜版形式,所有這些障礙都增加了交易成本,讓企業家們難以在國內市場發展壯大。相反,如果中國民企向沃爾瑪等西方跨國企業出售貨物,就能避免所有在國內遭遇的麻煩。因為出口市場的經濟制度和商業準則保護他們的利益,並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