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早報:中國超日趕美的喜與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8 21:28:09  


  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聯合早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日本政府日前公布的經濟數據,正式宣告其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寶座,已經被中國取代。雖然中國方面早在去年就根據其經濟發展的態勢,做出了相類似的預測,日本經濟總量被中國後來居上的消息,依然是一個備受各方討論的重大事件。

  如果採取更長時段的角度審視,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壯大,其實還遠未達到歷史常態。按經濟歷史學界的估算,中國的經濟總量在歐洲殖民者東來前,不但是東亞最大,一度更是世界第一位。平均而言,中國經濟總量在十多個世紀以來,一直維持在全球經濟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在前工業化時代,這當然是人均基數造成的效果。

  社評說,因此,中國經濟發展超越日本,只不過是其回歸傳統地位征途上的一個階段。就算實現了不少經濟學者及分析機構所預測那樣,中國經濟總量在本世紀中葉超越美國,也只是恢復其歷史原有的地位而已。當然,過去的成就未必就是將來命運的保證,但以中國人口全球第一的規模,以及其至今所表現的發展潛力,經濟總量最終成為第一的結果,也並非那麼難以想象。

  中國經濟總量的回升,一方面意味著歷史上東亞國際秩序重現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象徵了全球戰略格局的重大調整。這對人類歷史的劃時代意義自不待言。

  社評說,亞洲四小龍當年的成就,並無法改變大西洋兩岸主導世界經濟的現狀;中國的持續崛起,卻決定了世界經濟中心向太平洋轉移的宿命。華爾街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延燒,進一步加快了這個歷史變遷的步伐。

  在慶賀東亞因中國的復興而重新掌握自己歷史命運的同時,也不能不看到隱藏其間的各類變數。經過多年的屈辱、努力、試錯,中國人自身其實也相當清楚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從至今的反應觀察,輿論固然不乏興奮得意之情,理性冷靜看待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的論者也不在少數。

  正如前述,基於其人口的龐大,中國經濟總量不難達到相當的規模。也因為如此,用衡量總量的國內生產總值除以人口,更能代表國民生活素質的人均值,中國的人均產值排全球約第105位;按照聯合國一人一天平均1美元收入的貧困標準,中國的貧困人口還有1億5000萬人之眾。這個占總人口近一成的民眾,其生活狀況一日不改變,就算中國經濟總量全球第一,其意義也會相對減弱。

  此外,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能否存在持續性,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關鍵——“可持續發展”正是中國政府的施政原則。中國發展至今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日常衣食住行存在的安全疑慮、經濟效益不彰、人際關係與生命價值混亂、社會及政治穩定的隱憂等一系列重大挑戰,均可能影響乃至阻撓中國的平穩崛起,進而打擊東亞復興的歷史機遇。要化解這些嚴峻的挑戰,又沒有立竿見影的秘方,依靠的唯有堅定的決心、不懈的努力和一絲的好運氣。

  社評說,無論如何,中國經濟總量的持續壯大,總是值得欣喜的現象。在美歐經濟相繼陷入困境、日本經濟短期內難有驚喜的形勢下,中國作為東亞和全球經濟動能來源的重大引擎,其重要性勢必日益顯著。

  如果四小龍因此增添發展動力,或區域內的新興經濟體如印度尼西亞等,由於中國崛起的歷史洪流而水漲船高,那東亞諸鄰不但會因中國重返歷史舞台中央而與有榮焉,也將能實際分享其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紅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