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已崛起為教育強國。 |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韓國《朝鮮日報》12月9日載文《中國,從工業強國到教育強國》,摘要如下: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7日公布了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測評結果,其中表現最搶眼的是已崛起為教育強國的中國。中國以經合組織經濟合作夥伴的資格參與了此次測評。在閱讀、數學和科學能力測試中,中國上海均居首位。上海學生的平均分數(閱讀556分,數學600分,科學575分)遠遠超過韓國學生的平均(539分,546分,538分)。上海最上游5%學生的平均(679分,757分,700分)比韓國最上游學生的分數(658分,689分,665分)高出21-68分。美國總統奧巴馬看到PISA的測評結果後表示:“1957年蘇聯比美國早一步發射了人造衛星,50多年後這種衝擊再次到來。”
中國教育和中國國力的飛躍讓人聯想到19世紀的德國。普魯士原是德國的一個邦。1806年被拿破侖軍隊打敗後,開始從教育改革中摸索興國之路。儘管背負著高昂的戰爭賠償金,但普魯士在1810年建立了全世界第一所現代大學柏林大學,1825年將教育規定為國民義務,對不把子女送入學校的父母處以罰款。1870年普魯士的初中升學率達到97.5%.普魯士憑借通過教育積累的國力,在1871年統一了分裂為十幾個邦的德國,並延續教育興國的國情基調,先後建立了慕尼黑理工大學(1868年)、亞琛工業大學(1870年)、德累斯頓工業大學(1875年)等名牌科技大學。
20世紀初德國趕超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合成燃料是英國科學家在1868年最先發明的,但將其工業化的卻是德國,德國的合成燃料產量占全世界的80%.當時甚至有人說,從英國人穿的衣服到兒童們的玩具、童話書、廚房用品、排水管、收音機等,都是德國製造的。英國在1851年舉行第一屆萬國博覽會,向世人展示了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但進入20世紀卻淪落為向德國派遣工業技術研修生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