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代中日關係猶如“玻璃工藝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22 11:15:54  


 
  實際上,日本實施明治維新,走上亞洲唯一強國的道路以後,中日關係的發展就沒有順暢過。“強”起來的日本開展了一場又一場“學生打老師”的戰爭。比起一般侵略中國的列強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更讓中國人切齒。因為這裡面日本的“恩將仇報”,還有兩個亞洲國家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落差。中日恢復邦交以後,特別是伴隨著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崛起,中日之間圍繞著歷史認識問題、台灣問題等等爭執不斷。為了維護中日關係,中日兩國政府都作過極大的努力,其定位幾經變化,最後將其定位在“戰略互惠”。但是,縱觀近年來中日關係的變化,就可以發現中日兩國要建立政治互信最為艱難,雙方各有所“猜”,互有所“疑”,就是缺乏彼此的信任。而日本政壇走馬燈般地更換首相,右翼政客為突出個人不惜一切手段,長年在野黨轉換成為執政黨後缺乏外交經驗,媒體對負面新聞的推波助瀾,面對中國發展後日本國民感情的“畏中感”漸漸轉化成為“仇中感”等等因素,都使得這種“戰略互惠”關係“做起來非常難”。

  中日關係“好看”的背後是傷痕累累,“難做”的背後不僅有其歷史原因,更有其現實原因。兩國正在培育的“戰略互惠”關係,實際上由於彼此戰略的考量和歸宿並不相近或相似,其基座非常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受不了任何打擊。因此,也有人說,培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要像養孩子一樣,具有耐心和愛心”。

  認識到中日關係“好看”、“難做”、“易碎”的特征以後,就需要中日兩國政府乃至民眾來共同認識中日關係的重要性,共同來呵護這個關係。中日兩國的“地緣性”決定兩國只能相互為鄰,誰也搬不走。彼此為鄰,可以成為“惡鄰”,也可以成為“善鄰”。成為“惡鄰”的歷史已經發生過,並且證明“鬥則兩傷”,因此今後的選項就只有成為“善鄰”,走“和則兩利”的道路。如果某些政治家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耕耘票田,而不惜以犧牲兩國關係為代價,日本和中國的歷史上都是留有“榜樣”的,那就是被歷史唾棄。正因為這樣,針對中日關係“做起來很難”的“難點”一一對症下藥,才是最現實也是最佳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