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左)與希臘副總理潘加洛斯(右)舉行會談,大手筆投資希臘。 |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英國《金融時報》6月28日載文《中國築橋渡過多瑙河》,文章說,對於那些擔憂中國實力增長的歐洲人來說,眼下又有讓人操心的了。中國人就要渡過多瑙河,但靠的不是坦克或共產主義宣傳,而是現金和魅力攻勢。他們如此挺進主要考慮的是經貿,而中國的經濟支持或許恰恰有助於東歐地區疲弱的經濟。不過,倘若歐盟不能搞好自己的事情,就有可能在自家門口喪失政治影響力。
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的經濟外交,北京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展示其與歐洲新夥伴日益擴大的關係。除了本月希臘政府宣布跟中方達成一項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外,幾家中國公司還與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的經濟特區簽約,同時保加利亞新上台的中右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國資本,以彌補西方投資的萎縮。
此外,不少中國公司本月參加了羅馬尼亞政府為吸引新投資而在世博會舉行的一場圓桌會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承諾為羅馬尼亞風電開發提供大力支持。某重要承包商答應建造一個新的熱電廠,該項目成本可能多達12億美元。還有其他公司考慮投資該國的農業和礦業的可能性。正如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令其他不起眼的建築相形見絀一樣,中國正成為那些苦尋出路的歐洲邊緣地區國家的經濟燈塔。
中國視東歐為重要的經濟橋頭堡。其商務部制定了指導方針,欲深入當地市場,從而繞開歐盟可能施加的貿易限制。而東歐發展中國家樂於把中國對亞洲和非洲的關注吸引過來,特別是在銷售、建築、公共服務、采礦和農業等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