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北京大約10小時車程的王家嶺煤礦就這樣成了誕生奇跡的地方。在媒體輿論看來,這種奇跡似乎不只是上天的眷顧,更是多重內外因素的綜合交織:第一,在王家嶺煤礦被困能夠堅持8天8夜,這些礦工們可謂是以超強的意志力超越了生命極限;第二,從胡錦濤、溫家寶的關注到山西省委高官坐鎮救援現場,從安監總局到救援組織,從國家動員到醫療救護,當局部署救援方案有效有力,特別是有一種“不放棄”的精神;第三,礦難發生在一個具有相當救援條件的國有煤礦,且透水程度比預料時的情況要好些;第四,營救人員向坑道裡及時輸送了氧氣、營養液與食品,使被困者得到一定的給養保證……
然而如此大悲中的大喜,似乎還不能解釋王家嶺奇跡的全部。在當局宣布還要尋找另外38名可能的幸存者之時,人們卻也難以回避反思與問責的議題:經濟高增長形勢的要求與能源特別是煤炭生產安全是否存在一個理性的臨界點?全國大小煤礦經歷過關停並轉後是否已從安全保障上做到了萬無一失?高昂的事故救援成本是否可以轉化為事故發生前的日常安全監管投入?人們是否應該奢望每一次礦難都會有省委書記、省長和安監總局局長在國家動員之後坐鎮救援現場?國家是否應通過立法對於不論是國有還是民營企業管理者的安全生產進行法律約束甚至刑法追究?
正如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專家組成員、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武強所說,“隨著近年煤礦開采深度加大,煤層地質、水質條件複雜。事故發生很重要的原因,是礦山的水文地質探勘、水質觀測、水位記錄不到位,補充勘探亟需跟進”。
無論怎樣,我們也應當象王家嶺礦難救援現場爆發出的掌聲那樣,對於這奇跡表示歡迎。因為它代表著“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價值準則,代表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堅持精神,代表著尊重專業團隊和醫療方案的科學意識,代表著“政府必須把百姓的利益安危放在第一位”的執政理念——畢竟,這個不一定可以複制的奇跡這次挽回了115個生命。
我們祈禱仍在井下的38名礦工兄弟仍能戰勝絕境回到地面,我們更期待的不只是奇跡,還有敬畏生命的精神傳承、安全生產的未雨綢繆、問責機制的檢討反思。總之,期待王家嶺奇跡成為中國礦難救援史甚至中國告別礦難多發時期的一個歷史轉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