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對華政策緣何不斷改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5 08:27:28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美國對著北京,是試探性的利益關係,對華投資,只為金錢,沒有惡意,但未有好感,建交只是大勢所趨;對台灣則仍存道義的責任,載於備忘錄中。到了八九事件,美國以消極的不合作態度對付北京,形成“差異性的對立關係”,兩國關係陷入谷底。

  不久大陸的改革開放成功,美國需要分享成果,於是便有1999年克林頓的訪華,將兩國外交定位為“戰略性夥伴關係”;2000年布什繼任,不滿對華政策過於軟弱,又視大陸為競爭對手;自“九一一”事件爆發,美國在全球反恐戰爭中需要北京的合作,如是對華外交又再次軟化,將之定性為“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到了奧巴馬上台,國際形勢以至美國經濟,都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此以前,中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政治上有求於美國,經濟上更依賴美國。因此美國的對華外交,是由美國主導的;但自2007年開始,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今年亦可能成為第二大,2007年9月,中國已成為美國債權最大投資者,去年亦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因此,奧巴馬的美國對華外交,須重新定價,變為“共對性的夥伴關係”。

  這無疑承認了中國崛起的現實,兩國除了維護彼此的利益以外,還需對付未來共同的挑戰,因此地位平等,還以科技合作為餌,企圖將中國納入今天的國際秩序。以往的關係,是有很大的權宜性,今天的政策,竟然是有很強的開放性。

  道理很簡單,現實是美國已由債權人變成債務人,現勢是美國已由霸主可能變為共主,因此外交要和利益掛鈎,亦和道義脫鈎;美國繼續對台售武,並非出於道義,而是利益上需要維持台灣海峽的現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