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二十世紀前三十年,世界的話語權掌握以英國為首的歐洲老牌強國手中。借用美國作家威廉•曼徹斯特在《光榮與夢想》中的話說就是:“當時在全世界65個獨立國家中,只有一個超級大國——英國,那米字旗高高飄揚在地球四分之一的可耕地上……美國沒有大國的地位、大國的抱負,大國應有的龐大機構。”
然而,美國經濟在羅斯福新政後的蒸蒸日上,當時一點一點地改變著國內民眾的生活格局和世界的經濟格局,進而影響到整個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我們不能說今天的中國就是當年的美國,今天的美國是當年的英國,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人類因生產力的進步和全球化作用而出現整體強大,世界傳統格局因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的集體崛起而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變化,一國獨大的時代一去不複返。
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後,原先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美國和歐盟開始偃旗息鼓,轉向保守和設置貿易壁壘,並大肆指責剛剛開始從世界分工和貿易中獲益的發展中國家。這樣的現象,是二十一世紀獨有的嗎?當然不是,而是每次世界格局變化前夜的共同特征。
因而,從這一層面說,世界大國關係正因大勢變化而處於一種調適狀態。美歐、美俄關係如此,美中關係更如此。在這種相互的調適中,摩擦便成為常態。摩擦是逐漸釋放能量、避免山崩地裂式爆發的最佳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摩擦並非是一件壞事。而調適期的長短則取決於各方能準確把握自己新位置的時間。
既然是摩擦,原因當然也並非如美國部分議員所指責的“完全由中方擔責”。奧巴馬在一年前的就職演講中就說,這個世界需要改變。的確,在美中關係問題上同樣需要改變,需要雙方的改變和調整。而對話則可促進雙方的改變速度和調整幅度。
溫家寶說,美中兩國“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遏制好,夥伴比對手好”,信哉斯言!我們期待的是美中的調適期越短越好,避免出現不可控的衝突和危機,這才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發展大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