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本山春晚小品《捐助》被指廣告植入過多。 |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美國《僑報》3月13日載文《被錢收買了的文化怎能增強民族底蘊?》,摘要如下:
植入廣告無孔不入,商業大片噱頭亂飛,一個個作家富豪榜爭相登場,一座座惡俗建築挑戰著民眾的視覺,傳統節日變成了“吃”節和“黃金周”,文化創意產業園背後是圈地大搞房地產……在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大陸的文化產業卻逆勢上揚,在一些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5%,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上述連串的問題卻讓人避之不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近日指出,發展文化產業要警惕“暴發戶”心態。
不可否認,中國的文化產業近年來是壯大之中,但文化的底蘊卻在不斷減弱,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卻在不斷凸現,文化的韵味卻在不斷降低。
乍一看,各地都是非常重視文化,什麼事情都要與文化節聯繫起來。從民間傳說到歷史記載,到處尋找文化的蹤跡;從城市規劃到園林建設,處處都讓文化掛名;從歷史遺跡的利用到山水資源開發,樣樣都貼著文化標簽;從電視節目的製作到文藝節目的表演,項項都以文化標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