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改革的去GDP主義思路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03 08:59:07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和社會領域是合一的,當時的經濟政策就是社會政策。經濟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把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區分開來,成為兩個不同的領域。這主要表現在國有企業改革上。法人化或者企業化改革目標在於使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而非原來的社會甚至是政治單位。

  這方面相當成功,中國的企業已經甩掉了社會包袱。照理說,當企業從社會負擔中解脫出來之後,國家就要建立社會政策,替代企業來負擔社會功能,例如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教育等等。但這方面顯然沒有跟上。 

  很難說,有關方面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建立社會政策(或者社會保護)方面也作了很多的努力。但嚴格說,中國到今天為止還沒有建立社會政策制度。社會政策仍然從屬於經濟政策,前者是為後者服務的。 

  更為嚴重的是經濟危機的衝擊了。每次經濟危機發生,有人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訴諸於犧牲社會的辦法來保障GDP的增長。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很多人的眼光就轉向了教育,希望通過教育產業化的方式來提升GDP的增長。教育成了一個暴富“產業”。教育系統的擴張、學生擴招、大學升級、合併和大學城建設等等,都是圍繞著GDP和經濟增長展開的。 

  之後,GDP馬上就侵入了其它領域。醫療衛生是另一個社會政策的重災區。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之後的房地產市場,更是把GDP主義推到了一個新的高點。 

  可以相信,如果不能改變GDP主義的狀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領域被商品化和貨幣化。也應當指出的是,GDP主義在很多方面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本身的阻力了。例如它已經成為產業升級的主要制度和意識障礙。

  產業升級的過程是痛苦的,需要做很多的調整。在調整時期,不見得每年都能保障所規定的GDP增長目標。但是因為各級官員的政績都是用GDP來衡量的,他們不會有任何動力去作調整產業方面的工作。相反,為了保障穩定的增長,他們會採用保護那些本來應當淘汰的落後產業。低層次的擴張式增長是地方官員最理性的做法。 

  第二種政策思路就是通過社會政策的改革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源。和第一種把社會商品化的思路相反,第二種思路就是要通過保護社會,建立消費社會取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