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對自身的角色和策略似乎早有清晰的定位:若繼續深藏守拙、韜光養晦,結果只會悶聲吃虧、被動挨打;若自己超然於發展中國家之外,不站出來為它們主持公道,自己就會失道寡助、孤立無援。
哥本哈根會議閉幕在即,各方能否達成一份有意義、又比較公平的減排協定,答案就會揭曉,因此本文不予討論。筆者之所以關注中國此次的外交姿態,包括其攻守策略,是因為日新月異的中國及其對外政策和行為,是催化世界格局演變的最大變因之一,也是這個演變過程的主要內容。
對G2機制欲迎還拒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有些人認為中國“因禍得福”,原本不被看好的發展模式突然散發出一股魅力,而其國際地位就如同“水落石出”的景觀一般,更加突出地浮現在世界面前。自那之後,國際輿論便開始津津樂道於中美G2機制。而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的建立,更助長了關於中美“共治世界”的議論。
而對中國來說,在國際舞台上與美國平起平坐,是其強國目標的內容之一,按理應該對G2機制充滿期待。但事實遠非如此。中國官方對此說法始終保持緘默,直到奧巴馬總統上個月訪問北京時,中國總理溫家寶才當面表明了立場。他指出,全球事務不能由中美兩國說了算,必須讓所有國家共同商量和參與,因此不贊成搞G2機制。這一權威表態可以說一錘定音,使這個話題逐漸降溫。
中國為何拒絕這一看似善意的倡議?背後究竟有什麼考慮?人們可以對此做更深入的思考。而就筆者粗淺的理解,其中也許有三大原因:其一,中國畢竟有自知之明,不願打腫臉充胖子去高攀美國;其二,中美各有其志,道不同不相為謀;其三,說到底,中國根本就不相信美國願意與它平等地共治世界。
對於筆者的上述分析,中美兩國在哥本哈根發生的交鋒就是最好佐證。很顯然,當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務之一就是應對全球氣候暖化,中美若要共治世界,可以說正當其時。但是,全世界正在目睹的事實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在指責美國自私自利,企圖犧牲窮國的利益來成全自己。至於中美之間,兩國立場同樣是南轅北轍,實在看不到有共治世界的基礎。
然而,換一個角度再看,中美共治並非沒有基礎,關鍵是如何理解“共治”的內涵。人們的普遍理解是,沒有共識就談不上共治,其實不盡然。實際上,有共識固然有助於共治,但保持分歧也是一種共治方式。例如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間經常爾虞我詐,分歧和矛盾處處可見,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共治世界。有共識可以一致行動,無共識可以相互牽制。這兩種狀態都屬於共治的範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