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年輕一代權錢膜拜,誰應對此負責?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1-10 09:48:56  


 
  權錢崇拜和道德虛無並不是新現象,從中國的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了。在改革開放前,中國搞“貧窮社會主義”,人民的生活水準極其低下。當時的人們儘管維持著在今天的人看來一種較高的高德水準,但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道德水準,因為“貧窮”並不符合人性。因此,改革開放後,已經難以承受“貧窮”的一代開始了致富的過程。中國的改革開放似乎沒有遇到很大的阻力,和當時中國人的普遍“貧窮”狀態有很大的關係,即窮則思變。金錢很快就取代了往日的道德作為人們價值的坐標了,金錢主義毫無困難地盛行起來。道德沒有了,有了錢就可以為所欲為。於是乎,人們有了金錢崇拜。

  在嘗到了初步富裕果實之後,中國人馬上接受了以金錢為核心的“利益”概念。中國社會的基礎很快就從意識形態(或者道德)轉移到了利益。官方的很多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最明顯的就是“GDP主義”,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經濟的增長成為了衡量各級官員的唯一重要的指標。GDP主義已經高度制度化,儘管最近幾年中國政府想努力扭轉單向面的GDP主義,但成效並不大,可見各級官員的金錢主義概念根深蒂固。(應當指出的是,GDP主義是通過犧牲下一代人的利益來滿足這一代人的利益的。)

  官員的腐敗更顯得道德的解體。權通過腐敗轉化成錢和財富。在這樣的環境下,要下一輩不產生權力崇拜的心理實在是非常之難的。更為嚴重的是,在歷史上,中國的政府不僅是負責治理的,而且也承擔著教化的功能。今天中國的官場既然這樣腐敗,其自然成為了道德衰落的最主要的力量。不是也不時有小孩長大了立志“當貪官”的案例嗎?

  除了權和錢之外,也同樣嚴重的是中國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在迫使年輕人的權錢膜拜。從很多方面來說,中國的年輕人正處於這樣一個道德的困境。例如住房問題。如果人沒有一個基本的生存空間,道德又能基於什麼呢?而中國的房屋政策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裡,非常有效地扼殺了年輕人的這個“空間”希望。有關方面始終沒有有效的具有長遠眼光的房屋政策,任由“權”和“錢”操縱,主宰人們的居住空間。對今天中國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在飛漲得毫無止境的房價面前,光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難得到一個體面的生存空間的。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可以責怪他們對權錢的崇拜,因為權錢是他們得到生存空間的工具。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的年輕一代面臨越來越大的困境。中國的改革開放曾經造就了一個開放的體制,給年輕人予希望。但現在整個社會似乎被各種既得利益所分割,他們把持著各個領域,社會的開放度較之改革之初越來越小。

  在此情況下,道德從何而來?不能說有關當局對道德不夠重視。中國方方面面的話語仍然充滿著各種道德說教,但對年輕一代來說已經毫無價值。道理很簡單,他們所讀到的道德教條和他們所看到的現實,兩者的差異實在太大。高不可及的道德教條和毫無道德的現實生活反而加深了年輕人對道德的懷疑和價值虛無主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