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革命樣板戲”再次走紅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8 05:09:51  


  中評社香港6月18日電/美國《華盛頓郵報》6月17日載文《毛再次走紅——中國人對遙遠的回聲反響熱烈》,摘要如下:

  舞臺上的女主人公擺出大義凜然的姿勢,高唱著歌劇《江姐》中經典的咏嘆調“我為共産主義把青春貢獻”。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正在舉辦它的首個歌劇節,在79天中將演出13部歌劇,其中有4部是中國劇目,而《洪湖赤衛隊》和《江姐》是社會主義現實派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中國惟一獲准的娛樂活動是觀看8部經典的“樣板戲”。《江姐》創作于1963年,是一部舊式革命樣板戲,而且被公認為共産主義時代的一種象徵。歌劇節的演出票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但票價並不便宜。觀看歌劇《江姐》的觀眾不少,而且顯然被深深打動。

  近些年來,中國出現了一股對毛澤東時代的懷舊潮。你可以看到小青年戴著紅衛兵的帽子在紫禁城內穿行。還有一些文革主題的餐館,菜肴刻意製作得粗糙,讓它們看似中國饑荒年代的食物,餐館還表演革命歌曲和忠字舞。

  從一開始,音樂就對毛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在1942年的一次講話中,毛大力提倡創作出能夠打動群眾的大眾藝術。由此産生的直接反應是歌劇《白毛女》的誕生。它帶來了中國“新歌劇”的繁榮。與《江姐》一樣,它根據西方樂器譜寫,將民歌曲調與適度的革命情感極大地融合在一起。

  毛的目標實現了,至少很多作品現在仍非常流行。革命歌曲依舊是中國歌手的主要表演曲目,他們中的一些人認為這些歌曲非常經典,並稱現在很多歌曲的質量都比不上它們。

  最近重新排演的歌劇《江姐》可能無法與樣板戲鼎盛時期的作品相比,但觀眾還是喜歡。觀看革命樣板戲已不再是一種任務,而是一種商品,一種人們能購買並欣賞的東西。不過這恰是當初樣板戲想教人們摒弃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東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