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刊發評論文章《中國:耐心與速度交融的地方》,作者莎拉·萊西表示他正在為一本關於全球企業家精神的新書做環球旅行,每個月就要走訪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在幾週得出結論,就中國而言尤其如此。
文章說,大約5年前,中國才剛剛涌現出大量企業家、資本運作和經濟機遇,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中國看起來還沒有放慢速度。2002年,美國投資者將4.37億美元注入中國,到2007年增加到28億,去年激增到42億。
在美國,我們都已對不可思議的中國經濟引擎耳熟能詳,以摻雜著恐懼、貪慾和敬畏的複雜心情打量著它。親身來中國考察令人感嘆不已。在數百名甚至數千名說漢語的企業家中遴選出合適人選,真有點不知道從哪著手。
意識到這種隱約的慌亂時,我讓自己琢磨起人們在談論中國時的兩個用詞:耐心和速度。它們聽起來相互矛盾,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當今中國傳統和現代相互衝突的寫照。需要指出的是,耐心並不等同於緩慢。這是一種心智,不是指行進速度。中國人一向知道他們應該是世界超級強國之一,而且對此深信不疑。
甚至網際網路企業家也持這種觀點,就像阿里巴巴的馬雲所說的,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像烏龜一樣有耐心。有意思的是,馬選取了每個動物的優點——兔子的速度而非它的急躁自大,烏龜的耐心而非它的行動遲緩。對馬來說,10年只是短期行為。那麼在美國投資者甚至風險投資者看來呢?10年已是投資業內的一個長期年限。
令許多美國投資者費解的是,在這個節奏如此之快的世界,怎麼能容得下耐性呢?昨天與我共進晚餐的幾名外國企業家表示很難離開上海,因為他們已深深迷戀于上海行進的速度。每隔幾週就有新建築落成。飯店開張和關張的速度如此之快,一名外國企業家說他在出門前會先給飯店打電話,並不是為預訂桌子而是確定它是否還在營業。另一個人笑自己曾認為曼哈頓節奏快,如今他回華爾街一看,發現那裏似乎沒有絲毫變化。
中國之行還不滿一天,但我非常希望深入了解這個剛剛崛起的國度是如何展現這兩種特質的。我認為成功的投資者將是那些遵循這種中國思維模式的人,而非與之背道而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