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航天測控裝備可進行遠程操作及故障診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1 11:49:21  


10月21日,中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准備發射。圖為技術人員在調試跟蹤火箭前期軌道的光學經緯儀。
  中評社北京2月1日電/解放軍報報道,更新觀念催生戰鬥力去年初,一次實裝考核表明,總裝某基地參試官兵對某型測控裝備已熟練掌握。然而,當運用該新型裝備組織綜合演練時,一系列應急情況卻讓官兵接連出錯。新裝備參演失利,引發對訓練觀念的討論。基地黨委認識到,未來航天測控任務對基地戰鬥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演練失利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未來航天測控任務中失利。只有擺脫舊訓法桎梏,嚴格依照裝備特點,不斷創新訓練模式才能加快戰鬥力生成。

  為此,基地結合任務時限緊、試驗質量要求高的實際,創造性地提出“優化傳統訓練、發展信息化訓練、開展聯合訓練”三位一體的訓練模式,掀起全員參戰、全程參訓、全時配合的練兵高潮。在抓硬件系統訓練的同時,他們狠抓配套軟件的開發和操作,以發令時機、發令順序、指令識別為主要內容展開專題訓練,提高軟件靈活性和可靠性。

  針對訓練中出現的疑難問題,他們組織專家開展集體會診,實現裝備操作與能力素質同步提高,問題隱患與測控風險同步降低。戰鬥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地還通過強化應急測控演練,著力培養參試人員應變能力。某衛星太陽能帆板和天線展開控制出現異常情況,稍有不慎將導致衛星無法正常運轉。基地加大應急預案研究,經過不懈攻關,最終化險為夷,高質量完成了任務,受到了衛星研製部門和用戶單位的高度評價。從嚴訓練激活戰鬥力。

  去年國慶長假期間,為執行某衛星實時測控任務,基地活動測控站遠赴千裡之外,與固定測控共同組成張而不散、收而彌堅的“天網”。基地部隊不僅高度分散,點多線長、流動性大,而且航天測控又涉及多專業多學科,崗位龐雜、協作面廣。隨著試驗任務逐年加大,部隊面臨組織指揮難、風險因素多等困難。基地黨委“一班人”敏銳地意識到,只有瞄准實戰,從難從嚴摔打錘煉部隊,才能找准提升戰鬥力的“增長點”。著眼未來航天測控任務全天候、全時空、全方位的特點,基地緊盯問題抓訓練、克服弱項練精兵。利用衛星長管、裝備維護等時機,他們加大技能訓練,強化部隊分析排除故障、及時維護保養設備能力。經過實裝和網絡環境下反覆訓練,他們還建立起測控裝備遠程操作及遠程故障診斷系統,提高測控裝備的可靠性、穩定性和自動化程度。

  細化任務環節,嚴摳指標狀態。他們著眼測試任務需要,將應急測控、隨機保障、交叉換崗訓練等重難點課目穿插施訓,逼著官兵千方百計搞突破、想方設法謀打贏。去年以來,基地相繼探索出“點面結合,多網互補,動態部署,機動測控”等新訓法,部隊聯合參試與應急反應能力得到顯著增強。知識升級提高戰鬥力

  隨著基地試驗任務逐年增多,一批新型測控站相繼組建,一些測控設備陸續裝備部隊,基地人力資源緊缺的問題日益顯現。遇到試驗任務高峰時,人員便四處告急。

  “要確保在信息化條件下牢牢掌握完成試驗任務的主動權,就必須加大高素質人才培養力度,切實用知識升級帶動戰鬥力提升。”本著這一思路,基地黨委在盤活現有人力資源上做文章,加速優秀人才群體的形成與成長。基地確立“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裝操作全程交叉”訓練思路,利用測控仿真系統和指揮自動化網,開展模擬化、網絡化和電教化培訓,舉辦測控技術培訓、專題講座和網上科技論文交流,拓展試驗人員的知識面。

  同時,他們還加強與科研、院校等單位的技術協作,為科研人員培養開辟“綠色通道”;重新調整專業劃分和崗位設置,將技術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士官充實到測控、通信、氣象等崗位,實現了現有人才資源結構合理、能力互補、組合優化的目標。破解難題抓訓練,圓滿完成各項測控任務。去年以來,基地已攻克多項關鍵性技術難題,圓滿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實時衛星測控任務,並對數十顆在軌航天器實施了精心管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