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全球戰略博弈“大棋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19 09:41:01  


 
  中國對外關係的軸線包括強國外交、周邊國家外交、發展中國家外交以及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等所謂的“四條線”,並通過這些軸線統籌管理與170多個建交國家之間的關係。“強國外交”當中,中國展現出自信的新興大國形象;在“周邊國家外交”當中,中國以友好鄰國的形象出現;在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當中,中國以發展中國家的代言人形象出現;而在聯合國外交當中,中國則是一個負責人的大國。中國就是像這樣,以各種方式實踐自身的正體性。

  中國共產黨9位政治局常委們開展的“首腦親密外交”是中國整個外交戰略的主幹。常委們承擔不同的職責,展開海外訪問。他們定期會參加的多邊首腦會晤就包括有“東盟+3會議”、亞洲以及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G20峰會等10餘個之多。如果將受邀出訪也包括在內,那麼中國能夠在一年之內輕鬆地與170餘個建交國家的首腦完成面對面的“親密外交”。

  “夥伴關係外交”同樣也是中國在告別冷戰的時代裡正在重新摸索的一種外交方式。面對著以美國中心體制為主幹的“重叠性軍事同盟”,中國選擇與各種國家建立合作關係。雖然按照國家不同所採用的名稱不盡相同,中國現在已經與20多個國家建立了夥伴關係。

  東亞地區是中國超級強國外交戰略的根源地

  2001年11月,當時的中國總理朱熔基在文萊舉行的與東盟首腦的會晤中代表中國向東盟提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建議。這一提案可以被視為是中國外交戰略開始向東亞地區回歸的信號。此前的幾十年當中,面臨著確保生存這一最為基本的問題的中國,其外交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具有強大力量的西方國家方面,希望與其建立良好的關係,而與東亞地區的國家之間的關係在外交布局當中僅僅處於從屬性的地位。可以說正是基於這樣的經驗,中國總是在中美關係這一更大的框架內來審視以及處理與韓國或者朝鮮之間的關係。

  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這一現象開始出現變化。在國力增強的同時,作為真正的世界性強國,中國開始意識到在自身所在的地區確立主導權的必要性。隨後,中國開始將東亞看成是一個地區,為了擴張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力,中國開始關注“東亞一體化”的進程。

  2002年,中國共產黨第16次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當中提出了“與鄰為善”以及“地區合作政策”。這兩項政策已經與中國一直以來所強調的雙邊關係一起成為了對外政策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中國開始推行“立足東亞,走向世界”的外交戰略。中國已經意識到自身的強勢崛起會招致一部分亞洲國家的反感,因此中國開始與美國以及日本展開合作,從而構建東亞地區內的“三強體制”。通過多樣性的戰略,中國希望最終實現自身的外交構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