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一代“儒將”葉劍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9 15:31:27  



●東征角群雄 

  風雲突變。正當葉劍英在廣州專心致志訓練新編團的時候,叛軍頭子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與馮玉祥共商國策之機又興兵作戰。當時正值國共兩黨合作方興未艾,革命猶如旭日東昇。1925年2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支持下,廣東革命政府舉行了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 

  戰爭開始時,叛軍分編7個軍,號稱8萬人。東征聯軍分左、中、右3路進軍,右翼軍主要由黃埔軍校的兩個教導團和粵軍第二師、第四師軍部組成,共約萬餘人。葉劍英所在的第二師下轄兩個旅,共約8000人,經過一年整訓,軍事政治素質雖不及黃埔學生,卻是粵軍中的佼佼者。 

  作為東征先鋒的第二師,在張民達、葉劍英率領下一月底從廣州出發,沿廣九路向平山、淡水進發,在葉劍英“四猛”(即猛進、猛攻、猛追、猛撲)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全師官兵英勇善戰,旗開得勝,一路過關斬將,並協同友軍作戰,於二月中旬攻佔淡水。在這次戰鬥中,葉劍英不僅參與指揮,還冒著槍林彈雨聯絡友軍,協攻敵人,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被譽為智勇雙全的一代儒將。 

  淡水一仗打得很艱苦,但這一仗使大家信心倍增。軍威大振,為第一次東征奠定了勝利基礎。 

  這次東征,革命隊伍銳不可當,葉劍英第1次與黃埔學生並肩作戰,親眼看到學生軍革命熱情高,群眾紀律好,指揮很有條理,心裏很是高興。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領導下,東江及潮梅一帶的工農運動發展很快,群眾紛紛起來支援東征軍,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打垮了兵力眾多的陳逆叛軍,這使他進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向共產黨又靠近了一步。在這次東征中,也更顯示了葉劍英的軍事指揮才能。 

  3月東征軍攻佔梅縣後,葉劍英奉廣州大元帥府命令任梅縣縣長。 

  葉劍英在梅縣當的是“革命縣官”,體察民情,建立新政,除暴安良,改善軍民關係。當時梅縣有個和尚頭,向來為非作歹,霸道一方。他聽說來了“革命縣官”,便派人送上300塊光洋,想拉攏縣長。葉劍英知道後,嚴厲地教訓了他,說: 

  “金錢買不動我這個縣長的心!“並悉數退回光洋。後來根據群眾揭發的罪惡事實,將這個惡僧鎮壓了,民心大快。 

  人們還傳說這樣一件事:一次葉縣長巡查營房時。聽到屋裏有吵嚷聲,進去後大家都不說話了。他便耐心詢問房東,開始誰也不講,後來大家被縣長親切的態度感動了,才說出黃營長佔用了房東一間準備要娶媳婦的“新房”的事。葉縣長聽後找到黃營長,以嚴肅又和靄的口氣勸他搬家,說: 

  “黃營長,如果找不到地方,可以搬到我那去住嗎!“這位營長很快就搬出了“洞房”。 

  第1次東征後,廣東國民政府各系軍隊相繼統一改編為國民革命軍。不久,竄逃在閩贛邊區的陳炯明叛軍,乘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之機,再次竄回韓江、東江地區,盤踞惠州。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進行第2次東征。葉劍英率新編團參加這次東征,再立戰功。十一月,東江平定,廣東革命根據地基本統一。後來,葉劍英部改編為教導團,任團長,後任師參謀長,直至興師北伐。 

  ●揮師北伐 通電討蔣 

  兩次的東征勝利,使葉劍英深深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過去幾年數次征討陳炯明、林虎等叛軍,戰果不大,而這兩次不到數月時間就把數萬之眾的陳逆叛軍打得落花流水?他逐漸領悟到這樣一個道理:“非革命不足以圖存;非建造有主義、有組織、有力量之黨,不足以言革命。”不過,這個黨已不是日益腐敗分化的國民黨,而是中國共產黨。 

  1926年7月,廣東國民軍開始北伐。北伐中,葉劍英任中路第一軍總預備隊指揮部的參謀長,總指揮是國民黨老右派王柏齡。 

  由於王柏齡與一師代師長王俊不聽葉劍英的勸告,招致戰鬥失利,部隊受到損失,蔣介石聽說後特意召見了葉劍英。 

  蔣介石一見面,寒暄幾句就說: 

  “你來了,好,現在一師無人勝任指揮,你就當一師師長吧!” 

  葉劍英感到很突然,不知他是什麼意思。這個人反共傾向越來越明顯,怕靠不住,就藉口說: 

  “我身體不大好,等打完仗再說吧。我還是願當參謀長。” 

  平定江西後,蔣介石將孫傳芳部的俘虜集中到吉安,有六七千人,編為新編新二師,又委任葉劍英為師長。 

  蔣介石如此欣賞葉劍英,不單是看重他年輕有為,才華出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他曾追隨孫中山周圍,深得孫中山、廖仲愷的器重,在廣東地區和粵軍中頗有影響,思想上又比較進步,所以想把葉劍英拉過去,一舉兩得,一來為己效力,二來免得為共產黨所用。然而蔣介石的這個如意算盤卻打錯了。 

  葉劍英領導的新編師成分複雜,但軍官大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生,有許多人是共產黨員(身份沒有公開),當時吉安的革命氣勢也很盛。生活在這個革命環境中,進一步受到共產黨的影響,葉劍英的思想傾向也更加進步。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終於撕破偽裝,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 

  寧漢對立,何去何從?這是擺在每個革命志士面前的大問題,必須迅速作出抉擇。在這個歷史緊要關頭,葉劍英毅然決定“棄寧歸漢”,走上革命反蔣的路。“革命成功階級滅,慰祝蒼生樂大同。”這是葉劍英的革命理想,為革命可拋棄功名富貴。這個身在敵營中的革命者,親手起草了一封“通電全國討蔣”的電文,宣佈與蔣介石徹底決裂。 

  葉劍英的反蔣電文,使軍界大為震動,蔣介石聽說後將信將疑,待弄清事實真相,葉劍英已離開吉安到武漢去了。 

  在武漢,葉劍英隨張發奎的部隊參加了第二次北伐,攻打奉系軍閥,獲勝後任第四軍參謀長(軍長黃琪翔)。 

  葉劍英隨師返回武漢後,形勢日益惡化。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蔣汪“寧漢合流”,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這使葉劍英又一次受到了反面教育,更加相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當時,第四軍內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最多,張發奎、黃琪翔對共產黨的態度也較接近。葉劍英結識了更多的共產黨員,直接受到黨的更多的教育,入黨的要求更強烈了。第四軍政治部有一位1925年入黨的共產黨員李安,與他是老鄉,交往密切。葉劍英懇切地向他吐露心聲,第二次向黨提出入黨申請。 

  李安向周恩來作了彙報,周恩來當即表示,這個人我瞭解,可以入黨。黨組織經過慎重考慮,認為葉劍英受到長期的嚴峻考驗,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條件,便於27年7月批准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不過,當時非常秘密,很少有人知道,直到9月在江西萬安因工作需要,才第1次通知他參加教導團共產黨的會議。 

  “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葉劍英這兩句詩表達了他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也是他從找黨到入黨,走過曲折道路,經過長期考驗的生動寫照。 

  從此,葉劍英拋棄高官厚祿,從國民黨的一個高級軍官逐漸成長為一個共產黨的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豐功偉績,作出了不朽貢獻。(來源:中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