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低碳農業重在集成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4-03-19 10:54:46


河北抚宁:“农光互补”低碳富农(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近來,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擴綠、增長成效明顯。《2023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指出,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碳排放強度呈下降趨勢,正以較低的農業碳排放強度,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發展低碳農業正當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接連出台“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及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十大行動”等農業農村低碳發展政策,旨在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提高農田土壤固碳能力,不斷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低碳農業採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產方式,可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保持或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多地積極探索低碳農業高效發展模式且取得一定成果。比如,黑龍江持續發展智能化、自動化生產管理等新模式,不僅更加低碳環保,還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帶來一批價值更高的農產品。當地一些數智化現代農業園通過中央環境控制及監測調控系統等,對果蔬實現育、耕、種、管、收的自動化全生命周期監測,相較於傳統棚室生產可節約至少一半成本,還能產出優質蔬菜,滿足市場“菜籃子”需求。新模式體現出低碳農業在農業減排、提升生產可持續、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的積極功能。

  目前,低碳農業還缺乏顛覆性的增產減排關鍵技術,缺少高效減污降碳、豐產減排的生產模式。充分發揮創新的作用,能夠不斷補齊短板,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同時,區域適用的低碳農業綜合模式的集成度還較低,亟需突破農業減排模式集成不足,低碳發展與提質增效未形成合力等瓶頸。對此,一些地方正在積極摸索,如江蘇睢寧築牢農業面源污染“防護堤”,浙江桐鄉實行農業投入品全周期管理,福建武夷山發展綠富美生態茶園模式等,均體現出集成協同的效用。

  突破瓶頸、補齊短板離不開創新。下一步,應緊扣肥料、養殖、碳匯、種植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研發和模式創新,加強稻田甲烷減排、畜禽低碳減排、農田碳匯提升等農業綠色低碳核心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工作,積極探索減排固碳技術。目前,我國已制定《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編制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科技創新需求清單,各地應結合實際,加大技術等領域創新力度,形成適宜自身的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模式。

  低碳農業具有跨學科、跨領域、複雜性強和技術互補等特性,必須重視集成創新,實現技術等領域協同發力。可組建跨單位、跨學科、跨團隊的合作機制,搭建政產學研用平台。比如近年來發展成效顯著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在各地各部門通力合作下,在提高節水灌溉等新技術采納率的同時,抑制了碳排放強度,體現了糧食增產與碳減排的協同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