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突破糧食生產周期瓶頸
http://www.CRNTT.com   2024-03-17 09:13:46


  中評社北京3月17日電/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通過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突破農業生產周期瓶頸、確保糧食產量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的實施,勢必將推動糧食產能再上新台階,在高起點上再創糧食產量新高,把糧食安全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糧食生產存在“兩豐兩歉一平”的周期波動規律,這是中國人在幾千年農耕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認知。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糧食生產經常遭遇洪澇乾旱高溫等極端天氣和嚴重病蟲害的侵襲。歷史上,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低下,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糧食生產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呈現出周期性波動規律。
  
  打破農業生產周期規律,關鍵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改變糧食生產“靠天吃飯”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應對自然災害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糧食產量連續九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突破農業生產周期瓶頸,徹底解決了中國人千百年來吃不飽飯的歷史問題。以2023年為例,我國糧食生產遭受“爛場雨”、洪澇災害和乾旱天氣的輪番侵襲,通過強化農業發展支持政策,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有力開展抗災奪豐收,糧食生產再創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93公斤,繼續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保持了糧食供給充足、糧價穩定的良好局面。
  
  糧食連年豐收為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但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也是事實。持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確保糧食穩產增產,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要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落實分品種增產任務和分區域增產布局,謀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業振興等支撐性重大工程。高標準農田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旱澇保收,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關鍵舉措。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確保糧食產能1萬億斤以上,未來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科技創新是提高糧食產能的根本途徑,要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研發一批高產優質、抗旱耐澇的糧食品種,增強糧食作物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農機裝備是農業科技集成和大規模應用的重要載體,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要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推進智能農機裝備與衛星遙感技術、AI圖像識別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智能技術推廣應用,為保障糧食生產目標的實現提供裝備支撐。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出糧食產量的預期目標為1.3萬億斤以上。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主要靠廣大農民和主產區、產糧大縣。針對種糧收益低、風險大的問題,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今年繼續實施水稻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並適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1分錢,既穩定農民種糧預期,又為市場化收購留出空間。繼續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穀補貼政策,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在全國實施三大主糧生產成本和收入保險政策,推進農業保險精準投保理賠,做到應賠盡賠,增強農民應對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13個主產區、800個產糧大縣是確保糧食產量目標實現的主力軍,但面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現實問題,要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產銷區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主產區抓糧不吃虧。
  
  春來萬物生,春耕正由南向北徐徐展開。國家糧食安全好政策不斷出台,是好事。當前,要把這些好政策盡快落地,讓好政策的春風吹到廣闊農村、吹進廣大農民心坎,為春耕生產注入強大動力和無盡活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