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擴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相契合
http://www.CRNTT.com   2023-03-28 08:29:10


今年的政策要尋求與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重要改革相配合。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的討論,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六大統籌,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

  北京日報發表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文章稱,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存在一些爭議。一方面,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展,對於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了明確說明。其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性問題的“牛鼻子”,是過去很多政策導向和政策設計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擴大內需列為2023年重點工作的第一項,同時在去年提出了擴大內需戰略,把一個短期宏觀逆周期調整的政策上升到一種戰略性的舉措,更為重要的是,把當前的顯著矛盾定位在總需求不足之上。

  這會引起很多人的疑惑:到底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還是以擴大內需戰略為主?此外,在擴內需中,到底是以擴消費為主體,還是以擴投資為主體,以及這兩者的區別到底是什麼?

  供需在總量、結構以及動態上要達到平衡。高質量發展要求國民經濟循環要高效暢通,而經濟循環暢通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供需要在總量和結構上平衡,更要在動態上平衡。根據經濟學原理,當總需求和總供給在總量上、動態上出現了問題時,一定是市場機制出現了扭曲。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大量的扭曲,有些扭曲可能是階段性戰略導致的,而有些扭曲就是這種制度失靈、制度缺乏所導致的。如果我們相信市場是有效的,就會看到關鍵問題可能並不是需求,而是中長期有效供給和效率的提升。以往總是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新發展格局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基點。這都是從中長期戰略的角度來考慮,切入點是供給端。供給創造需求,在市場有效的原則下,供給是研究問題的重要出發點。回顧人類歷史,沒有哪一次大的技術創新是以人民有購買願望為前提實現的,相反,大的技術創新和產業革命使人民的需求不斷地釋放和發展。從戰略角度看,必須把供給端放在一個絕對核心的地位,對於供給端對需求的敏感性、供給端在創新效率提升的作用上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而不能過度回歸到短期分析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效率革命、動力革命作為抓手,是現代化實現的關鍵,也是民族崛起的關鍵。同時,供給端的調整,一定要在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改革的軌道上進行。

  從動態平衡角度,要以中長期視角分析需求端和供給端的作用

  文章分析,從投資和消費方面來看,短期內,供給端具有黏性和剛性。由於固定投資的鎖定效應和生產組織的鎖定效應,生產者的調整可能要慢於短期需求的變化。因此,在短期特別是在逆周期的視角下,需求管理是有必要的,但這與我們擴內需的戰略是有差別的。

  當前的消費不足與正常周期調整狀況下的需求不足不同。因為隨著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恢復,消費會出現大量修復和反彈。在此過程中,通過一些收入補貼,以及一些消費場景的建設和促進消費修復的政策,能夠使中國經濟循環快速復甦,快速向常態化轉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