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北京“減量發展”帶來什麼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7-04 08:22:50


  中評社北京7月4日電/ “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里”。日前開幕的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公布了五年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成績單,“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旋即引發熱議。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評論員餘蕊均文章表示,北京的減量發展,始於那份高規格城市總規。早在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覆中,兩度提到“減量集約”,明確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切實減重、減負、減量發展,實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

  當別的城市忙著“搶人”、著急“合併”、不斷變大,寫入北京城市總規的硬指標,曾一度引發外界擔心——“沒有地,拿什麼招商引資?”“人都走了,掙誰的錢?”而究竟哪些產業可以留下,也困擾著地方政府。

  一邊騰挪空間,一邊梳理方向。最終,北京結合自身優勢、國家戰略以及未來科技趨勢,明確了十大高精尖產業,並出台相應行動方案和配套政策,希望在“有限”的空間上激發更大的發展動能。

  換句話說,減量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要高質量發展,在減少土地消耗的同時,提高單位產出,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儘管學界普遍認為實現這一目標難度頗大,但北京頂住壓力,克服了路徑依賴,決心和魄力不小。

  2021年,北京GDP突破4萬億大關,僅用3年就完成了一次“萬億”台階的跨越,實現自我超越,也刷新了“全國城市紀錄”。更重要的是,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其理念、重點和做法為治理“大城市病”作出了有益探索,值得其他城市借鑒。

  文章指出,當前,中國已有21座超大特大城市,隨著人口進一步向優勢地區集聚,到2035年,這一數量還將繼續增加,環境資源壓力和“大城市病”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優化調整城市發展方式勢在必行。

  這裡面,疏解非核心功能,將是這些大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同任務。此前,相關頂層設計已明確對成都、重慶、濟南、鄭州、西安等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減量增效”提出要求。

  眾所周知,過去幾十年,因為只追求經濟總量,地方政府“拿到籃裡就是菜”,高端低端都要,既帶來大城市功能過度集聚,顯得“臃腫肥胖”,同時也擠占了中小城市的生存空間,導致其陷入“沒有產業,留不住人”的困境。

  通過疏解,把一些功能放到城郊或周邊城市,大中小城市形成合理的市場分工,產生更為緊密的產業經濟聯繫,一個現代化都市圈便水到渠成了。放到全國經濟版圖上看,每一個節點釋放的能量也將更大。

  文章最後說,城市是有邊界的,不可能無限蔓延。城市發展應告別長期以來對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痴迷”和“追捧”,建立健全“以畝產論英雄”的評價機制,倒逼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想辦法盤活那些躺著“曬太陽”的低效生產空間,提高利用效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