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http://www.CRNTT.com   2021-12-02 08:47:44


近年來,中國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成效顯著。
  中評社北京12月2日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從理論上揭示了經濟活動中產業鏈與創新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協同聯動、同向發力的運作規律。

  雙鏈融合意義重大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史丹、許明、李曉華執筆文章表示,創新鏈是從科學思想萌發到科學技術產生經濟社會價值的一系列創新活動的組合,是一條由基礎研究、應用開發、試制改進等多環節形成的鏈式結構。產業鏈是由一系列具有上下游投入產出關係的生產過程所構成的鏈條,是由原材料、中間產品到最終產品製造所經歷的各生產環節構成的集合。

  創新鏈是產業鏈發展的動力之源,是產業鏈各環節實現價值增值的基礎,產業鏈依托創新鏈形成發展、升級提高。創新鏈發展水平低,會導致產業鏈發展缺少核心技術支撐,出現斷點、堵點和短板,不但會阻礙產業鏈升級,而且會影響產業安全和產業鏈正常運轉。產業鏈帶動創新成果的工程化和落地應用,是創新鏈落地生根的載體,同時也會對創新鏈發展提出新的需求,進而推動創新鏈升級並催生新的創新鏈,創新鏈依托產業鏈實現經濟和社會價值。

  產業鏈與創新鏈就像是DNA雙螺旋結構,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進。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充分體現了創新主體與生產主體的融合、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融合、原始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的融合。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關鍵要突出產業發展是科技創新的主要目的,體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對創新鏈的要求。科技創新要服務於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從國家需要出發,針對產業鏈的斷點、痛點、難點、堵點進行科技攻關,推動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掉鏈子。要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進行技術研發項目前瞻布局,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創新高地。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關鍵要突出產業化是科技創新的落腳點。科技創新必須同社會發展相結合,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暢通科技成果產業轉化渠道,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是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了創新鏈對產業鏈的驅動作用,並叠加產業鏈對創新鏈的引致作用,共同形成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具有自主可控性、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體系,促進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有利於促進中國產業優勢領域由生產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零部件製造、品牌營銷、客戶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拓展,增強產業綜合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型,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成效顯著 差距尚存

  文章介紹,近年來,中國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成效顯著。通過加強創新投入和布局,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一是創新投入顯著增加,為創新鏈推動產業鏈發展提供了根本保障。2017年至2020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由17606.1億元增加至24393.1億元,占GDP比重由2.12%提高至2.4%。

  二是以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為載體,加強自主可控關鍵核心技術在產業鏈上的應用。2017年至2020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共計安排項目(課題)1149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計資助項目17.93萬個。圍繞產業發展需要設立一系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對產業鏈重要環節進行項目布局,建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推動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和產業基礎能力提升。

  三是大力推進研發機構建設,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重要依托。截至2020年底,全國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2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350個。一系列前沿領域取得新突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地區頭部企業在補鏈、延鏈、強鏈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各地發揮“鏈主”企業的領航作用,通過“鏈式效應”促進創新主體間相互協同,形成了武漢“光穀”、貴陽“數穀”、合肥“聲穀”等特色地區產業鏈集群。

  強化技術供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一是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術開發、咨詢、服務合同金額為933.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2.9%。二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明顯暢通。自2015年以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總規模超過400億元,2020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分別達到212家、1173家、2386家。

  但是也要看到,“雙鏈”融合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是創新鏈核心動力和原始創新能力仍然不足。中國科技創新領域“重應用、輕基礎”問題突出,2020年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的比重僅為6.01%,遠低於發達國家15%的總體水平,基礎創新占比較低造成科技創新的自主性相對薄弱,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原始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中國製造業在科技水平、產業標準、關鍵設備、生產工藝等方面相比美國、德國等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高端製造業“缺芯少魂”問題較為顯著。

  二是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承接技術轉移的能力未充分發揮。中國每年的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10%—15%,與發達國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科技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三是互融互促機制有待進一步深化。創新主體與企業協同合作轉化機制尚不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異化創新水平不高,推進互融互促的相關政策體系和綜合服務能力支撐不足,部分地區體制機制阻礙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直接轉化為產業創新成果。基於產業鏈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協同合作仍處於起步階段,互利共贏的開放型區域產業鏈創新鏈合作制度框架尚未建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