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周禮棟:AI跨界是大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1-10-23 10:10:36


 
  “記得當時我們做匯編語言時,機房用的是PDP-11的機器,那個機器是美國數字設備公司在1970年左右生產的。後來我到美國工作時,碰到的第一個同事就是設計PDP-11的設計師之一,那時他們使用的PDP-11機器已經是64位的處理器了,而我們國內卻還在使用16位處理器的機器。所以當時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儘管在設備上落後,但在理論上,“我們的水平完全能夠接近世界其他學校。” 周禮棟進入康奈爾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有兩門“魔鬼”課程,一門是計算機算法設計與複雜性分析,另一門是計算機語言理論,這是獲得博士學位的關鍵課程。

  但在這屆來自全球的學生中,周禮棟是唯一一個兩門課都拿A的學生。

  “短短半個學期,如果基礎理論不好,即使再努力,肯定也達不到這個水平。” 周禮棟說,他最感恩當時復旦的教授,“為了彌補差距,他們兢兢業業,花了很多心思做教材,特別在計算機理論方面,包括離散數學、數理邏輯,這些都是計算機學科的基礎。”

  回顧過去20年,周禮棟說,工作後的他經歷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階段”。微軟矽穀研究院時期是自我修養的階段,那時候他學會了如何做研究,“不是發多少論文,而是推動研究的內在激情。”

  他曾同計算機領域特別是分布式系統領域做過開創性、奠基性工作的先驅一起工作。而分布式系統可以說是最近十年引領技術革命的互聯網、搜索引擎、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背後的主要支撐技術。

  “博士畢業時,大家都希望成為一個領域的 ‘大拿’或發表論文。到了微軟矽穀研究院,我有一個非常大的觸動,矽穀研究院的一些研究員包括後來拿到圖靈獎的兩位,他們完全是憑著興趣來做研究的,而不是抱著發表論文和拿獎的目的,獲獎只是對他們的一種認可。”
他認為,做研究是一種對“真善美”的長期追求,所以研究者也非常享受研究的過程。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周禮棟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為了追求一些短期目標去犧牲研究本來的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