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http://www.CRNTT.com   2021-07-14 08:28:10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新的目標:到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約20%,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5%、16%左右。

  這些明確目標也給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節約資源也是發展生產力,是最有效的環境保護,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對於我國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具有重要意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是實現“兩山”的關鍵。如何實現並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呢?筆者有以下建議。

  重視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要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尤其要注重社區的參與。過去一些社區設有廢品收購站,分類回收頭髮、玻璃、牙膏皮、舊電池、紙片、廢銅爛鐵等,而可降解材料則作為肥料利用,全民參與,在源頭實現垃圾分類利用,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說,要重點關注廢舊農用物資回收利用問題,鼓勵鄉鎮層面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舉措。

  現代可再生資源利用須從資源開採、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再生等不同環節下功夫。資源開採應確保對環境破壞降到最低;資源利用效率要在現有基礎上大幅度提高,做到物盡其用;資源再生則充分利用廢棄的物質“二次采礦”,從而減少對原生自然資源的挖掘;另外,在廢舊金屬再生利用上,要提升高質量循環利用能力。

  大力發展低碳、生態循環型農業是節約資源的重要舉措。深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建立循環型農業生產方式,需要大幅度考慮農藥、化肥、地膜、激素、除草劑等的減量,創新生態農業實踐,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增效,並通過提供健康農產品,從源頭保障公眾健康。生態循環農業利用自然界中各種要素,如秸秆、動物糞便、人糞尿、園林廢棄物、菌棒、酒糟、剪枝、屠宰廠與漁業廢棄物、城鄉可降解生活垃圾等,作為有機肥生產糧食作物,對於推動“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有巨大幫助。除此之外,生態循環農業還包括節水灌溉、恢復生態平衡、傳統種質資源繁育與可持續利用、生態農產品收儲等內容,都是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需要著力的領域。

  避免食物浪費。針對過去比較普遍的食物浪費現象,我國已於今年4月出台了《反食品浪費法》,全面推動厲行節約、反對糧食浪費。提倡光盤行動無疑是很好的舉措,但筆者認為,還必須提高食品的品質,尊重農民的勞動,推動優質優價的良性循環。

  逐步減少一次性用品,提升公眾意識。如今習以為常的一次性餐具、洗刷用具,農田裡的一次性地膜,禮品乃至書籍一次性的包裝材料等,都是對自然資源的浪費,帶來的塑料環境污染不容忽視。筆者建議,未來可從資源稅上加大對於一次性用品生產和消費的徵收力度,以鼓勵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從消費端來看,要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如鼓勵消費者形成自帶日常用具的習慣,形成用生物質材料替代目前廣泛使用的農田地膜等。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蔣高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