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為何要繼續包容“代工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8:43:00


  中評社北京12月11日電/利潤像刀片一樣薄,國際市場打個噴嚏就會喪失主動權——在全球價值鏈中,代工被定位於產業鏈最低端。

  新華每日電訊發表記者黃海波評論文章表示,產業要邁向中高端,發展要實現高質量。代工貼牌轉向自主品牌,是大勢所趨。而近年來眾多代工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關門破產的也不在少數,似乎更強化了這樣一種判斷: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分一杯羹”的代工模式,是不是應該退出中國經濟舞台了?

  文章分析,然而,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不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代工模式的存在,仍有著合理的經濟邏輯。

  廣東一家企業,已經代工了55年,至今仍在逆勢上揚,分明為我們更加客觀地認識代工模式,提供了一個鮮活案例(參見新華每日電訊12月9日5版《代工非貶義》)。

  做過鞋子、家具、玩具,現在又做起了LED、電子元器件、智能裝備的廣東昭信集團,用半個多世紀的實踐頑強表明:遵循經濟規律,代工仍有生存空間;依托代工求新求變,企業照樣可以發展。

  時至今日,在珠三角,在全國各地,依舊活躍著大量代工企業。通過貼牌生產沉澱技術,聚集產業拉長產業鏈,讓中國製造與世界經濟緊密融合……這條由眾多代工企業參與構建的產業發展路徑,曾經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現在仍是一道不可輕言退出的風景。

  轉型升級、創新引領,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相信大面積的“代工廠”終將成為歷史。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力先進製造、壯大自主品牌,但以中國之大,仍有一些企業只有首先解決了溫飽,創新發展才有騰挪空間。

  昭信集團的發展也啟示,不將命運完全寄托於代工,而是通過技術創新不斷追求轉型升級。在端穩“代工”這碗飯的同時,不斷尋求新的“飯碗”,從企業層面,無疑也是一條現實可行的轉型發展路徑。

  文章認為,當下,我們既要堅定創新發展,對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也要理性認識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企業發展路徑的多樣性,對代工這種“兜底”模式,應給予更多理解,而不是嘲笑,更不是簡單棄之如敝屣。

  近一段時間,中央及地方密集摸底經濟形勢,研判明年的經濟環境,力促“六穩”的信號不斷增強。“六穩”,穩就業是當頭。服裝、電子、鞋業等“代工大戶”集中的傳統產業,也是就業大戶,勞動力相對密集。通過這些代工企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吸收大量就業人口,對於“六穩”大有裨益。

  最重要的是,儘管中國的科技水平日新月異、創新能力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奮力邁向世界產業鏈的上游,但我們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決定了我們發展經濟要繼續包容各種生產組織形式,在全球分工中務實合作、互利共贏。

  所以,代工非貶義,還不能輕言放棄。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