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積極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3-07-12 08:05:14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近日,中國人大網發布《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報告中提到要重點做好的工作中有一項是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進一步壓實地方和部門責任,建立健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秦悅評論文章介紹,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約35.07萬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餘額約14.4萬億元、專項債務餘額約20.67萬億元,均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限額之內。總體來看,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不過,當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分布不均勻,部分地方隱性債務規模仍然偏高,面臨較大還本付息壓力,結構性及區域性問題依然不容忽視。此外,土地出讓收入減少、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地方財政收入,而重點領域和剛性支出力度不減,地方財政收支壓力依然較大。
  
  為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內在要求,必須積極穩妥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文章指出,從短期看,當務之急是要降低債務成本,緩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防範債務兌付風險。
  
  一是持續優化債務結構。結合各地債務實際情況,統籌運用多種財政和金融手段,通過信托貸款、融資租賃等非標準化債權資產進行展期,通過債務置換把原短期、高成本債務轉換成中長期、低成本的政府債券,通過政策性銀行或商業銀行的低息資金降低債務成本等,拉長債務期限,降低利息成本,緩釋地方政府短期償債壓力,改善地方政府債務組成結構和期限結構。
  
  二是進一步盤活地方存量資產。對於地方政府債務,中央堅持不救助原則,省級政府對債務風險負總責。各省級政府要壓實防範化解隱性債務主體責任,統籌調配區域各類資源。可通過合理出讓部分政府持有的股權以及經營性國有資產權益償還存量債務;可通過公募REITs等方式引進社會資本,盤活地方存量基礎設施資產,為地方政府早期投資提供有效合規的退出渠道,實現資金回籠,化解債務壓力。
  
  三是加快探索建立防範兌付風險機制。近年來,部分地方政府債務進入償債高峰期,為確保不發生突發性、臨時性的兌付風險,要探索建立相關機制。可探索設立地方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債務風險化解基金等,通過成立相關基金,為面臨流動性危機的城投公司等提供短期資金支持,避免因發生債務違約而損害地方信用生態和融資環境。可探索建立政府償債備付金制度,結合各地收入、償債規模及年限等,按照一定比例安排償債備付金,防範地方政府債務兌付風險。
  
  從長期看,要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劃清政府與企業職責邊界,提升地方財政透明度,從根本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一方面,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市場化分類轉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問題最終要靠改革發展來解決。要推動融資平台分類轉型發展、專業化重組整合,逐步剝離其政府融資職能,釐清政府和企業的責任邊界。依據各融資平台資源禀賦和市場禀賦,布局比較優勢產業,鼓勵其順應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趨勢,積極參與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養老、金融服務等領域的市場化項目,實現“造血式”發展。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預算約束力。出現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地方政府收支行為沒有嚴格按照預算進行管理。要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預算管理制度,加強預算硬約束。不斷完善地方債信息披露機制,加快建立健全政府綜合財務報告體系,把地方債務置於政府預算收支表、政府資產負債表、政府現金表中,保證債務信息的公開透明,以便全面地掌握地方債務風險信息,加強債務監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