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的“進”與“立”考量
http://www.CRNTT.com   2024-02-06 08:27:37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調好“穩與進”、“破與立”之間的關係,可將其解讀為需要正確處理經濟運行中的“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係。
  中評社北京2月6日電/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關鍵的演化與調整階段,傳統的經濟增長動能正在隨著內外環境的轉變而轉變,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已經轉為“多重壓力”,經濟運行的環境更趨複雜嚴峻,應對與緩解這些困難和問題仍需要一定的時間。

  北京日報發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毛振華文章表示,當前我們討論宏觀政策,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釐清用什麼樣的新思路來破解經濟面臨的新困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調好“穩與進”、“破與立”之間的關係,可將其解讀為需要正確處理經濟運行中的“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係。其中,“穩”與“破”指的是此前的存量不要過快下行,但是需要消化好存量,適當地出清,“進”與“立”指的是增量要有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當前經濟發展需要強調增量的作用,“進”與“立”的考量應當更加突出,以大力推動改革的新思路來處理新問題,並且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處理好二者轉換的成本問題,以最小代價實現新舊動能的平穩轉換,推動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穩與進、破與立,體現了經濟運行中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係

  文章分析,“穩增長與防風險”中的穩和“穩與進”中的穩具有不同的含義,要以增量的改革和調整帶動存量的穩定和調整。近年來當我們分析宏觀經濟政策取向時,習慣用“以穩增長為主”還是“以防風險為主”來區別擴張與收縮的政策方向,相對於防風險,穩增長的“穩”字往往帶有擴張政策的意味。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穩”,則更多意味著存量的穩定,具有一定防守性的概念,這和穩增長的“穩”還是有所區別的。通常我們講到“破”,具有打破、放棄之意,當經濟運行出現調整時市場將會淘汰落後的產能,經歷一段市場的出清過程。另一方面,實現“穩”與“破”離不開“進”與“立”,衹有湧現出新的動能進行接續時,存量的調整過程才能更平順,通過“進”來實現“穩”,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維。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立”是要尋找新的標杆、新的邏輯、新的政策,使宏觀政策的導向、社會心理的預期發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舊有的模式、業態和產能被替代,形成了“立”與“破”的新平衡。我認為,把握“穩與進”、“破與立”之間的關係,站在存量與增量的角度來梳理就會更加清楚。

  要大膽推進增量調整,向增量、向新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協調好“穩與進”、“破與立”之間的關係,可將其解讀為需要正確處理經濟運行中的“存量”與“增量”之間的關係。方向發展凝心聚力。回顧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發展歷史,增量的改革、增量的發展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二法門”。中國改革開放遵循漸進式發展的邏輯,其核心就是要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積極發展增量上,對於存量的調整非常慎重,對於增量的調整則大膽嘗試快速推進。一方面增量改革可以避免對既有利益結構帶來較大衝擊,有利於形成一致性的激勵,最終實現改革的帕累托最優。另一方面增量改革有利於從點到面、多方嘗試,即便出現創新失敗也損失有限,而對於成功的經驗則可以通過復制與推廣對全局形成帶動。站在當前時點,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增量改革的意義並發揮其作用。

  要盤活存量基建資產,而增量財政資金主要用於支持消費、改善民生

  文章認為,基建投資存量規模已經相當龐大,新增基建項目空間顯著收窄,基建資產存量有較大盤活利用空間。加大投資短期來看是在需求端發力,但長期來看還是會轉化為供給,而如果長期在投資上發力,最終會加劇供需不平衡的問題。據估計,當前中國的基建資產存量規模已經超過100萬億,這些資產尚未得到有效的盤活利用。另一方面,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飽和,新增項目空間已經顯著收窄。基建投資資金的一部分來源於政府財政,在過去較長的時間裡,可以說中國是一個投資型的政府,政府債務大部分用於投資建設。但現在經濟運行的邏輯發生了變化,且經歷長期投資後中國投資的效率邊際遞減,並擠占了社會資源。傳統的通過政府加杠杆穩投資、加大基建投資的思維和安排已經不再符合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客觀情況,在基建領域裡已經很難有大作為,後續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利用好現有的基建設施存量,如政府出資建設的產業園區、公共場館以及倉儲相關的基礎設施等存量資產,可通過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探索促進盤活存量和改擴建的有機結合。若能夠有效盤活這些資產,不僅能避免資源閑置,支持新產業、重點領域的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