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壯大文化消費的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24-01-06 09:07:47


  中評社北京1月6日電/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我國的文化消費市場呈現出可觀的發展潛力。多地演出市場人滿為患、演唱會門票供不應求、戶外音樂節人頭攢動、“博物館熱”不斷升溫……文化消費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期,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豐富,文化消費全面升級。中央財政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示範性和引領性的項目,創新生產經營機制,為文化消費市場注入了新活力。從全國範圍看,文化消費規模迅速擴大,從2012年到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由1262元增加到2084元,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從10.5%提升到10.7%。不少省份也紛紛出台相關舉措,扎實推進文化消費。比如,北京市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提升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浙江省借助數字化、智能化,壯大一批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數字文化產業類企業;等等。
  
  一系列國家層面的政策也先後出台。《國內旅遊提升計劃(2023—2025年)》《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有關政策明確指出,培育文體旅、文商旅等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通過完善消費惠民政策、鼓勵舉辦文化消費促進活動、優化旅遊基礎設施投入等一項項措施的扎實落地,相關成本得以有效降低。文化消費這篇大文章切實做“活”了。
  
  同時,一些明顯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產業生產結構與市場需求結構不適應,產品供給不能滿足民眾差異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消費觀念和文化消費水平依舊存異……可見,有必要從產業、企業、消費者等多個層面著手,壯大文化消費的力量。
  
  優化產業政策體系,引領消費品質。完善文化消費激勵政策,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連接。完善文化市場監管機制,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規範市場經營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大對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通過搭建文化數據服務體系平台、打造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提供便捷高效的消費渠道。
  
  培養新型文化企業,創新消費供給。增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加強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提高消費者精神體驗。提升產品性價比,通過數字化技術等手段提升產品品質和性能,增加消費者黏性和忠誠度。
  
  提升民眾文化素養,擴大消費需求。通過宣傳教育著力增強民眾的文化認知和欣賞能力。讓消費者通過參觀公共文化場所、參加公共文化活動,選擇合適的產品和服務,汲取公共文化資源。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秋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