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立足大食物觀建設“藍色糧倉”
http://www.CRNTT.com   2023-05-03 09:22:14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省湛江市考察時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當前,推動海水養殖由近岸淺水向離岸深海轉移是必然趨勢,深遠海養殖也將成為我國海洋食物生產的主要增長點。
  
  目前我國海水養殖主要集中在水深不超過20米的潮間帶和近淺海區域,長期的高密度養殖已導致近海養殖容量趨於飽和、海域承載力接近極限,並引發了養殖海域富營養化、養殖病害頻發以及養殖水產品質量堪憂等一系列問題。發展深遠海養殖對於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緩解近海生態環境壓力、實現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發展深遠海養殖,將養殖活動拓展到水流交換條件更好的深遠海,不僅可以解決近岸不暢通水體交換條件下的魚類抑制攝食、生長緩慢、發病率高的問題,還可有效緩解近岸養殖壓力、改善近海生態環境並促進海水養殖業實現綠色生態轉型。據研究測算,以30米等深線為限,扣除近岸傳統海水養殖區、港口航道、海洋保護區等其他海洋功能區,全國可用於養殖開發的離岸海域約20萬平方千米,如果擴大人工魚礁投放規模和海洋底播面積,並選擇適宜水域發展規模化、集約化深水設施養殖,到2050年全國可養殖面積的十分之一將得到開發,使離岸養殖達到當前近岸海水養殖規模,預計可增產優質海洋水產品1000萬噸。這將極大緩解我國食物生產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提高國家食物安全保障水平。
  
  我國深遠海養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隨著深水抗風浪養殖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深遠海養殖實現了快速發展,出現了遠海圍欄、深水網箱、養殖工船等多元化養殖模式,深遠海養殖產量呈快速上升態勢。同時,我國深遠海養殖在設施裝備、產業鏈配套、管理制度、支持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發展約束,亟待研究解決。
  
  我國現有海水養殖技術主要基於近岸生產實踐積累,尚未構建起複雜海況條件下規模化、標準化的深遠海養殖體系。在養殖品種選擇、苗種繁育、飼料生產、病害防治、生產工藝等方面缺乏系統研究,生產物資供應、能源供給、漁獲保鮮與加工、冷鏈物流、流通渠道建設等產業鏈環節仍不完善,養殖生產與終端消費之間的鏈接不夠暢通。
  
  同時,在深遠海養殖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發展的頂層設計缺失,深遠海養殖空間規劃與生產布局缺乏科學指導,在深遠海養殖用海審批、生產准入審批、海域使用金徵收等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同時,與深遠海養殖相關的項目補助、信貸優惠等支持政策體系仍不完善,水文氣象服務、海洋工程設施試驗場建設等公共服務滯後,面向深遠海養殖的商業保險市場發展緩慢,保險產品嚴重缺乏。
  
  基於上述問題,需要中央與地方政府、企業協同,分層設計、精準施策,打造深遠海養殖的“中國模式”,推動我國深遠海養殖高質量發展。
  
  一要搞好頂層設計。研究制定深遠海養殖用海、生產准入等方面的審批制度和標準,明確行業進入門檻。強化深遠海養殖管理,研究出台深遠海養殖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為經營主體生產過程提供技術遵循。強化規劃引領,由農業農村部牽頭制定深遠海養殖發展規劃,為地方深遠海養殖生產布局和規模管理等提供依據。
  
  二要完善支持政策體系。建議主管部門比照遠洋漁業和海洋牧場支持政策,健全深遠海養殖支持政策體系,包括對深遠海養殖工程設施建造與購置給予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對項目海域使用金給予減免或返還。建立完善深遠海養殖政策性保險體系。授權地方海洋漁業主管部門辦理深遠海養殖海域使用證;為深遠海養殖產品開展原產地認定等。
  
  三要培育技術研發與產業鏈。中央與地方應分層施策,中央主管部門圍繞深遠海養殖設立重點研發專項,圍繞深遠海養殖苗種選育、病害防治、飼料研發、保鮮加工等關鍵技術組織技術攻關,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技術支持體系。地方政府著力圍繞產業鏈各環節做好公共服務,搭建銷售平台,推進品牌建設,為深遠海養殖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立民、於會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