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造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http://www.CRNTT.com   2023-12-27 08:34:00


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需要進一步的工業化,而進一步的工業化一定與過去不同。今後,工業製造業將以全新的方式發展,並以新的方式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中評社北京12月27日電/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科學技術進步加快,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等對現有產業尤其是工業製造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經濟也隨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為構築中國式現代化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並且明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

  新型工業化的歷史必然性

  廣州日報發表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芮明傑文章表示,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或經濟體以工業為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經濟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同時還伴隨著城市化的進展。工業化的主要標誌是大工業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即大規模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方式的形成與發展,機器生產替代了人工勞動生產,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穩定可靠,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工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社會財富。這樣的生產方式背後是科學技術、生產工藝技術、勞動者生產技能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進步。生產效率不斷提升,居民在基本工業品需求得到滿足後,工業品的量的增長就極為有限了。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對工業消費品的需求就從對量的追求轉變為對質的追求,轉變為對更多樣化產品或服務的追求,於是工業消費品亟需創新迭代,由此帶動生產資料的發展,並催生服務業的發展。生活服務業與生產服務業就逐步發展起來,此時工業這一經濟引擎就逐步讓位於服務業這一經濟增長主要引擎,工業化也就進入尾聲,即工業化後期。

  中國工業化是在計劃經濟下起步,並逐步形成基本的工業體系。而工業化進程的全面展開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工業製造業全面發展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中國經濟持續增長速度驚人,創造了中國奇跡。時至今日,中國已經形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體系,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許多產品具有全球競爭力,產品生產的產業鏈、供應鏈配套組織能力很強,被稱為“世界工廠”。儘管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均GDP已經超過12000美元,但中國尚處在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全國各地區工業化水平差異性還較大。沿海地區如廣東、上海、江蘇、浙江等可以說已進入工業化後期,但中部的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尚處在工業化中期的後階段,西部地區尚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

  所以,中國尚需要進一步的工業化,實體經濟尤其是工業製造業還是中國廣大地區今天與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值得特別關注的是,現今全球類腦智能正在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核爆點”,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技術將對所有的產業,尤其是工業製造業,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必將導致新生產方式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需要進一步的工業化,而進一步的工業化一定與過去不同。今後,工業製造業將以全新的方式發展,並以新的方式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著力點

  文章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可見,新型工業化的推進和實現對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十分重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要求,應從以下幾方面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首先,形成新生產方式。新型工業化的本質是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技術的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於過去大規模大批量標準化生產的全新生產方式。對於這一新的生產方式,可以稱之為“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的生產方式”。其核心是為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而進行的個性化定制生產服務。這是可以實現大規模定制的全新模式,不同於今天的B2C,而是真正的C2B。

  個性化定制生產針對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偏好,需要快速準確地獲得、分析和判斷消費者的不同需求,並快速按照需求組織生產製造。新型製造工廠(包括農業的新型種植業工廠)的生產設備互聯互通、智能一體化運行,能更快地感知反應、計算判斷、分析決策、自行組織,實現機器自組織地開展生產服務,這便是根據數據計算分析後的智能化生產製造。這需要產業主體對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綠色低碳技術等進行融合創新,實現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低碳化轉型,以便根據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實現智慧生產和服務,來提供更多更好的數字智能產品與服務。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